做運動健身不一定要加入健身會,不少公園其實設有健身站,只要善用各種免費設施,一樣可收強身健體效用。浸會大學體育學系副教授雷雄德稱,日常生活中少有舉手動作,導致上臂力量較差,容易出現肩膀痛,要改善可利用健身站的上肢伸展器及肩關節伸展器,或以引體上升的鐵杆進行懸垂動作,均能活動肩膀肌肉及關節,減低患上五十肩風險。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運動建議,除了帶氧運動外,每周應進行兩次與力量有關的運動。要進行肌肉力量運動,不一定要去健身室,公園中的健身站一樣可以做到。雷雄德表示,現時的公園健身站設備齊全,有齊拉筋及活動身體不同部位的運動器材,更並非只適合長者,成年人使用同樣有效果。
香港人最缺乏上肢活動,尤其與手部相關的運動。他指出,不少人離開學校,開始工作後鮮有機會做舉起雙手的動作,由於較少郁動,容易萎縮出現發炎,產生不同程度的痛楚,「五十肩以前係50歲先有,依家要叫三十肩,因為好多人30幾歲就話膊頭痛」。要改善情況,可利用健身站的上肢伸展器,訓練三頭肌及背闊肌,以及使用肩關節伸展器,360°郁動肩關節。
不少公園也設有引體上升的橫杆,他指「未必人人夠力向上做(引體上升)」,但只要雙手拉著橫杆懸垂身體,已有鬆弛肩關節功效。至於離地漫步機,使用時雙腳擺動幅度較跑步更大,能活動髖關節,更是有氧運動,可增強心肺功能。比較健身室與戶外健身站的設施,他認為,如目的是為了運動強身健體,其實兩者分別不大,「室內係電子器械,顯示到消耗幾多卡路里,心理上會滿足……但室外做(運動)有天氣變化,有風吹、有日光,可以隨各人喜好選擇(做運動時間)」。
他補充,根據現時健康指引,每日曬15分鐘中等強度的陽光,有助吸收維他命D,幫助骨骼生長,有效預防骨質疏鬆,在戶外做運動則可順道曬太陽,「視野望遠d,感覺都會開心d,情緒健康都有改善」。不過,如果運動目的是為了「練大隻」,便要回歸健身室進行指定的重量訓練。
公園健身站器械的使用方法較為簡單,容易令人忽略了熱身的重要性,增加受傷風險。雷雄德表示,做器械運動與其他運動一樣,需要先行熱身,熱身三部曲分別為體溫熱身,即緩步跑或跳躍,令手腳變和暖,身體柔軟度增加兩成,繼而為關節熱身,即做拉筋動作。最後為肌肉熱身,包括做掌上壓等,加強身體柔軟度及肌肉控制能力,能預防拉傷。他指器械運動需要用力,若然未有熱身,肌肉溫度低,影響感應能力,若進行擺腿動作,向上郁動到一定幅度後拉回來,便可能拉傷。熱身過程沒有限定時間,可以短至3、5分鐘,「做到個身暖最緊要」。
要免費健身,又不怕戶外運動,可利用公園設施。現時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及漁農自然護理署轄下的公園,均設有健身站與緩跑徑,常見設施包括掌上壓支架、引體上升支架、仰起坐凳、單車機、腳踏機、太極推手器等,足以進行全身運動。公園內部份設施雖然標示為長者健身園地,但其實任何年齡層也適用,但小朋友的手腳長度不夠,使用要小心,亂用可增加受傷風險。以康文署管理的九龍仔公園為例,除了設有緩跑徑供市民圍繞運動場跑步外,亦設有兩個健身站,有不同器材可使用。雖然該範圍名為長者健身園地,有不少長者做運動,但不少在場跑步人士,均會利用當中的設施進行熱身及伸展運動。市民可瀏覽康文署及漁護署的網頁,尋找鄰近公園的相關設施。
請按『讚好』,接收更多相關主題。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