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腹瀉症狀各不同,區別食療,針對寶寶腹瀉症狀各不同,區別食療這個問題做如下介紹:
嬰兒腹瀉(也稱消化不良),是由不同病因引起的臨床綜合徵。主要發生在2歲以下的嬰兒,急性可分二型。輕型腹瀉:每天數次至十餘次,糞便呈蛋花湯樣,偶有溢乳及嘔吐,輕微腹脹等;重型腹瀉:每天十次以上,多達數十次,水樣便,嘔吐,發燒、面色發灰,煩躁不安,甚則昏迷、驚厥,並有失水、電解質紊亂等症狀。
嬰兒腹瀉有傷食型、脾濕型、濕熱型和脾虛型。只有區別不同症狀,選擇食療,才能收到預期效果。
【傷食瀉】
腹瀉次數不多,大便粘滯不化,味酸臭,噁心,吐奶快,腹部脹硬,食差,面頰發紅,病兒煩急,手、足心熱,舌苔厚膩。治療時,應酌情選用以下具有清熱消導作用的驗方。
◆山楂炭12克,青皮6克。
◆用法:共研細粉,合勻,加水160毫升,調成糊狀,加紅糖適量,隔水蒸20分鐘。每次服15毫升(約1湯匙),每日4次,每劑分3天服完。
【脾濕瀉】
多發於暑天,大便呈水樣,臭味不大,伴有噁心嘔吐,食慾不好,無煩躁口渴,舌苔白膩,舌質淡紅。治療時,應酌情選用以下具有健脾利濕止瀉的驗方。
◆蒼朮3克,白朮3克,陳皮3克,半夏2克,薏米5克,茯苓3克。
◆用法:每日一劑,水煎分2次服。
【濕熱腹瀉】
多發於夏秋季,腹瀉次數多,每日可達10次以上,呈水樣黃綠色便,味腐臭,可出現疲乏無力,煩躁口渴,舌苔黃膩,舌質紅,尿少而色黃。治療時,應酌情選用以下具有清熱利濕的驗方。
◆木通3克,滑石3克,淡竹葉5克。
◆用法:每日一劑,水煎分2次服。
【脾虛瀉】
多發生於久病之後,身體虛弱消瘦,面色發黃,皮舒服肌肉鬆軟,精神不振,喜睡懶動,舌質淡白,舌苔薄或舌苔少。治療時,可酌情選用以下具有健脾益胃的驗方。
◆伏龍肝(灶心土)30克,白胡椒3粒,全蠍2克,炮姜5克,炙甘草6克。
◆用法:先將伏龍肝研成細粉,水煎,待沉澱後,取其上清液與眾藥合煎,去渣後,少量多次飲服。
請按『讚好』,接收更多相關主題。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