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Report thanks

[醫療保健] 多食豆類防隱性心臟病

不少人將壞膽固醇水平與心臟健康畫上等號,誤以為壞膽固醇未超標便很健康。香港大學一項研究發現,約25%壞膽固醇正常的中年人,一種反映身體發炎情況的「高敏C 反應蛋白」卻超標,顯示有患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更屬一群隱性心臟病患者。市民多吃豆類等含豐富異黃酮食物,有助降低高敏C 反應蛋白。 記者:梁瑞多食豆類防隱性心臟病圖片1

港大醫學院內科學系心臟科在05至08年,分析205名沒有冠心病紀錄人士的健康狀況,了解其患上心血管疾病的潛在風險,結果發現近25%人的壞膽回醇屬健康水平,但高敏C 反應蛋白卻處於高水平,顯示心臟血管已有發炎情況,有隱藏心血管疾病風險,當中25人更須服食他汀類藥物5年,以減低心臟病風險。

運動心電圖或驗不到
負責研究的謝鴻發教授指出,血管粥樣硬化斑塊內會有發炎細胞,並會侵蝕斑塊,令其爆裂,引致突發性心肌梗塞及急性冠狀動脈綜合症;當發炎細胞增加,肝臟便會分泌大量高敏C 反應蛋白,患者的水平越高,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也相對提高,但他們接受一般心臟科檢查時卻屬於健康,成為隱性患者,「如果血管塞咗三成,運動心電圖都未必驗到,但驗高敏C 反應蛋白就檢測到。」謝鴻發指由於身體在患病時也會產生大量高敏C 反應蛋白,故只建議50歲或以上健康男性,以及60歲或以上健康女士,且沒有心臟病及糖尿病史人士進行相關檢查,以及早預防心臟病惡化。一項名為JUPITER 的國際研究發現,壞膽固醇處於健康水平,但高敏C 反應蛋白超標的中年人,服用瑞舒伐他汀藥物後,壞膽固醇及高敏C 反應蛋白分別下降50%及37%,因心臟病、中風及心血管疾病引致死亡的風險更大幅下降47%。港大另一項有102名缺血性中風患者參加的研究則發現,連續12周服用高劑量異黃酮(80毫克)的患者,其高敏C 反應蛋白較對照組低37%。謝鴻發表示,若患者已服用他汀類藥物,服用異黃酮則可作為預防心血管疾病的二線方法。以往也有研究證實心臟病患者每天攝取20毫克異黃酮,有助預防病發,健康的市民可維持多豆少肉的飲食習慣,從食物中攝取適量的異黃酮,但對豆類有過敏反應及痛風症患者,則不宜進食過多豆類食品。

食物異黃酮含量(以每100克計算)

多食豆類防隱性心臟病圖片2

豆腐乾67毫克

多食豆類防隱性心臟病圖片3

豆腐28毫克

多食豆類防隱性心臟病圖片4

綠茶0.05毫克

多食豆類防隱性心臟病圖片5

青豆2.4毫克

多食豆類防隱性心臟病圖片6

豆奶10毫克

註:醫學界認為心血管疾病患者每天攝取20毫克異黃酮,有助預防病發資料來源:香港大學醫學院

 
多食豆類防隱性心臟病圖片7

謝鴻發表示,若高敏C 反應蛋白水平過高,反映血管粥樣硬化斑塊正發炎,有潛在心血管病風險。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

TOP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