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Report thanks

[香港] 蘋論:以中央之意為本,以中央之利為先

曾特首在立法會回應對生果金引入資產審查機制時,一再強調香港人口老化,到25年後的2033年,香港每四人中就有一個老人,因此制訂政策不能不為未來的環境考慮。
甚麼時候我們見過曾特首的施政那麼有前瞻性?且不說生果金的機制在未來25年還有無數機會更改,而通貨膨脹也會使1,000元的實際價值大打折扣,即使領生果金者如今年財政預算案估計屆時有217萬,支出增至每年140億元。這數字相對於一擲百億捐四川,以及旅發局之類的大花筒開支來說,也不是大數目,更何況惠及200萬人?
真正的前瞻性施政,不在於省那一點生果金,而在於要以更大力度投資 育,全面提高市民的 育水平,以適應全球化的知識需求。尤其針對目前 育界的亂象,特首更應就逼切的 育問題,提出有承擔的對策及投下更多資源。據一位大學 授對筆者說,日本在遭到經濟困境的十多年,反而向 育投下更大資源,為未來的發展作準備。然而,在特首的施政報告中,對 育的投入與解困,基本上沒有提出任何承擔,唯一表示要「投放額外資源」的,是「推動國民 育」。在這方面的投入,加至6,000萬元,其中最主要是用於資助中學生以至高小學生到內地學習交流,名額從5,000人擴至37,000人,大幅增加七倍多。而目的,則是「讓 師和學生親身體驗祖國的長足發展」。
在回答立法會議員為甚麼對本地 育的投入毫無增加而要投放在「國民 育」時,曾特首說,在 育方面的投放「沒有減少」,只是以往在國民 育方面的投放不足,現在是「彌補以往的不足」而已。
是誰認為特區政府在國民 育方面「投放不足」呢?曾特首說,「香港人都公認,我們沒有專注這方面的工夫」。這實在是睜眼說假話。香港人幾曾以任何方式、有否任何民調表示過「公認」在國民 育方面不足的?實際上,認為香港要加強國民 育的,是去年來港參加回歸十周年活動的胡錦濤主席。是胡主席認為香港的國民 育不足,而不是「香港人公認」不足。因此,曾特首以比去年多七倍的資源投放在國民 育上,不是他所說的「強政以民意為本,勵治以利民為先」,而是以中央之意為本、以中央之利為先。

我們再看施政報告的「結語」部份,曾特首提出「重新認識八十年代關於香港發展的一些重要概念」,其中「政治上」,是「愛國與民主不但並存,而且相輔相成;在國家民族觀念的基礎上發展民主政制,才是香港的出路」。
民主,就是在政治上,建立一種以每一個人的政治權利為基礎的體制,也就是以普及而平等的選舉,賦掌政者以「民命」。這樣的施政自然就會以民意為依歸。如果掌政者可以不顧香港民意對本地 育的訴求,而聽從非民主產生的國家主席說不足就去補這個不足的話,那麼這樣的「愛國」就與「民主」相悖,而不是相輔相成了。在這種基礎上發展民主,香港的民主就要走「人民民主專政」的道路,立法會也就要像全國人大似的變成一黨專政的橡皮圖章,而行政、立法、司法也不是三權分立、互相制約,而是在一黨專政下如習近平所說的「互相合作,互相配合」啦。
真正的愛國與民主並存,不是「在國家民族觀念的基礎上發展民主」,而是「在民主政制的基礎上發展國家民族觀念」。過去一百年的革命先烈,楊衢雲、譚嗣同、孫中山,國民黨以及建立政權之前的共產黨,走的都是這樣的道路。國民 育要年輕一代認識的,應是中國近現代歷史的這條民主之路,而不是以「愛國」為基礎發展中國特色的「民主」這個扭曲民主之路。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

TOP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