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兩宗青年分手悲劇均令人十分惋惜。先有一位會考生不堪女友帶同新男友要求分手,憤然刀割變心女友頸項;後有一位大專生不忍同居男友提出分手,即場跳樓自盡……上述案例令人擔心一些新生代傾向將愛情問題訴諸暴力,最終換來終身抱憾。
家計會的專家指出,小孩子早於小學五、六年級左右,已經有愛的感覺。再者,現今是互聯網年代,青年人不難獲取愛情資訊,故90年後的新生代較快「早熟」,實為大勢所趨。青少年初踏情場,自然對愛情憧憬萬分,甚至視之為生活全部。故此,當他們在情場上遇到暗湧,就會大失預算。
誠然,如何妥善分手向來是大學問,如能做到「無痛分手」更是處世藝術。每逢提及感情事,家長本來應以「過來人」的身份與子女分享經驗。然而,香港青年協會去年底進行的調查發現,假設面對感情糾紛(如分手)而未能自行處理,近四分三被訪青年表示他們會先向朋輩尋求協助;反之,表示向家人尋求幫助者,只有數個百分點。
由此可見,青年人有戀愛問題,大多害怕被家長知道─他們也許不知從何說起,甚至擔心父母不問情由去反對自己的戀情。其實,家長若希望子女可以跟自己開心見誠「談情說愛」,關鍵在於他們平日有否把握機會,與下一代打開心窗討論愛情問題。
比方說,父母可與孩子分析愛情路上總有高低起伏,以及主動談及「分手」課題,使子女在談戀愛前做足心理準備,一旦遇上戀愛危機亦懂得冷靜處理。我們常說年輕人要提升解難能力,當中包括學習處理情路上的難題。家長不妨將上文所述的兩宗案例,用作與子女「談情說愛」的素材。否則,若在孩子失戀後才進行愛的教育,哪怕已經勸得太遲。
請按『讚好』,接收更多相關主題。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