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本月至明年4 月,正是流感高峰期,偶一不慎,可會染上流感,嚴重的話更有機會引發併發症,其中高危人士尤需要小心。流感引起的併發症,當中以併發中耳炎的情況為最常見。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陳焯雄醫生表示,從另一個角度說,一大部分中耳炎都是由流感引致。「流行性感冒,指上呼吸道受流感病毒入侵,先從鼻進入,經過耳咽管到達中耳。一般來說,流感發生時,鼻黏膜稍有水腫,其中耳咽管有一個狹窄的地方名為耳峽(Isthmus),會在傷風感冒時被封實,引致內耳封閉並形成負壓力,造成中耳積水,而在上呼吸道繼生的細菌或病毒,可會繼發性入侵中耳,形成中耳炎。」
此情況常發生在兩歲以下的小朋友身上,根據一些研究,1 歲以下曾有流感併發耳炎的情況,約佔60%至80%,3 歲或以下的幼童則高達80%至90%,如果過了3 歲未曾患過中耳炎,之後也多數不會發生,反之在幼兒時患過中耳炎,長大後再次發生中耳炎的機會增。患鼻敏感、下唇裂顎、唐氏綜合症、家族中耳炎歷史、未曾吃過母乳、家中有人吸菸,往往都是中耳炎的高危一族。
他重申,中耳炎可大可小。「中耳的位置接近腦部,故此中耳炎有機會引發腦膜炎;中耳也鄰近鼻竇,會造成鼻竇炎,亦可以形成血管發炎。有研究發現,小朋友長期患中耳炎,其聽覺有機會受損害,會妨礙學習,影響學業成績及社交生活。」
流感不但會併發中耳炎,亦可能併發肺炎,更嚴重是併發呼吸衰竭症候群(ARDS)。由於肺部流感菌入侵令到呼吸道出現衰竭徵狀,患者會發燒,過了幾天後,雖然流感徵狀減退,但肺部卻開始發炎。肺部負責呼吸,所以患者會出現呼吸困難,醫生做聽診時,會聽到有很多雜音,從病人的X 光片,亦看到其肺部很花。另一方面,流感患者有機會出現心臟發炎、心肌發炎等併發症,當中部分患者或有肌肉痛,其中以幼齡患者最常見,他們在早上起床時雙腿疼痛,無法步行,其實是肌肉發炎所造成的。嚴重的流感又可引致腎臟及肝臟衰竭,甚至是敗血症。
基本上,大部分人的流感均能夠自動痊癒,最重要是保持充足休息、多飲水。對於一些個別情況,醫生會處方抗病毒藥物,病人在發病內48 小時服食,有助縮短病發時間、減輕病情嚴重性及改善徵狀,以及減低出現併發症和將病菌傳染他人的機會。除了抗病毒藥外,萬一患者有併發症,包括一些細菌性感染,如氣管炎、肺炎、鼻竇炎,醫生隨即考慮處方抗生素,有需要時則處方退燒及止痛藥物,以處理發燒、止痛或減輕肌肉疼痛等問題。非類固醇消炎藥對流感患者有一定幫助;不建議處方止咳藥,免得病人止咳後痰會積聚在肺部,增加肺炎的發生機會。
他補充,有研究發現,18 歲以下兒童在受到流感感染後服用亞士匹靈,患上雷伊氏綜合症(Reye's Syndrome)的機會率大大提高,此症會引致肝臟的病變和腦部水腫,對病人造成永久性傷害,因此要慎用亞士匹靈。
當患上流感時,應如何防範併發症發生?陳醫生說:「大部分健康人士患上流感,其徵狀約維持1 至5 天左右,頭兩日通常會發燒、頭痛、疲倦、肌肉痛、喉嚨痛,第二或第三日如開始有好轉,出現併發症的機會較低。留意自己是否高危族,如孕婦、兩歲以下的幼童、超過65 歲以上的長者;本身有器官相關的疾病(如慢性肺阻、哮喘、心臟病、肝硬化等),或曾進行過器官移植的病人,以及抵抗力差的人士,應及早看醫生和服食抗病毒藥,有效減低流感併發症的發生。」
他提醒病人,流感期間有發燒的情況十分普遍,不過如果進入發高燒階段,並且因肺炎出現氣喘或心口痛等徵狀,又或者感冒菌上腦(腦炎)而有頭暈、昏迷、嘔吐、食慾不振等5 大危險徵狀,或不良細菌入血(敗血症)的徵狀如低血壓、心跳加快、高燒、發冷、排尿減少、皮膚出現紅點等,應盡快求醫,未能及時接受治療的話,病人有機會致命。
家中有長者和小朋友,在他們感染流感時,必須小心處理。「兩個群組患上流感的機會較高,加上他們患病了,未必能夠清楚表達自己的徵狀或求醫,所以家人如有疑惑,應帶他們看醫生,若然家人有些健康知識,可先對患者觀察一、兩天,情況沒有改善便需要求醫。」與此同時,要鼓勵及協助長者和小朋友多飲水、注意保暖,或帶他們接受注射預防流感疫苗,減低流感及併發症的發生機會。
不少流感患者抗拒服食抗生素,其實醫生多數會因應病情況才處方抗生素。陳焯雄醫生說:「病人接受抗病毒治療及一些支援性治療卻沒有好轉,並咳出黃痰、綠痰,有氣喘、胸口痛,可能是肺炎徵狀,須考慮服食抗生素,否則有可能因肺炎併發症而需要入院治療。」有一點要注意,非由細菌引起的疾病(大部分傷風均由病毒引起),卻使用抗生素治療,不但對症狀毫無幫助,更促使細菌產生抗藥性。
請按『讚好』,接收更多相關主題。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