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Report thanks

[醫療保健] 預防中風從小入手

中風的可怕不只是帶來死亡,而是可以令人有殘障甚至癱瘓,動彈不能,生活要完全依靠別人照顧。近年有研究及臨床經驗發現,中風發生前病人可能曾經試過「小中風」,若能及早察覺便有助預防隨之而來的大中風。小中風並不是小型或輕微的中風,正確名稱應為「暫時性腦缺血發作」(Transient Ischemia Attack)。醫管局數字顯示,每年約有2,000 名病人患上小中風。

腦神經外科專科醫生熊偉民指出,小中風是源於腦部血液供應受阻而引起的暫時性神經功能異常,因而引起一些中風徵狀,如失語、半邊身如手腳或面部麻痺無力、視力消失等等,這些徵狀通常只維持幾分鐘,最長不過1 小時,事後病人如無事發生過一樣,完全恢復正常。他解釋,小中風與真正中風的分別是前者只是令腦細胞短暫缺血,所以未造成腦細胞壞死,故產生的神經障礙和機能問題都能夠迅速恢復。但中風則會令腦功能受到永久性損害,因此引起的後遺症便屬長久問題。

雖然小中風不會造成永久後遺症,但卻可能是中風來襲前的警號。熊醫生稱,小中風病人發生中風的風險高低,要視乎情況而定,以國際間常用的「ABCD2」評計分法(見附表)為例,如果病人的評分在3 分或以下,7 日內中風的機會只有約為1.2%,但若評分有6 至7 分,則7 日內中風的機會高達11.7%。

中大醫學院亦曾進行研究,發現多達一成半至兩成六的嚴重中風病人,在病發前曾出現小中風或輕度中風。事實上,小中風與中風的出現,都與血管收窄和血塊形成有關。血管收窄主要源於膽固醇積聚引起動脈粥樣硬化,血塊則主要是血小板凝固而成。

「血塊的形成很多時都是由於心臟及頸部動脈收窄,導致血流出現紊亂,於是血小板有機會凝固。當這些血塊被沖上腦部,可以堵塞血管引起問題。」熊醫生稱,栓塞的血管「塞一塞」便迅速恢復暢通,是小中風;血管被「塞死」就會引發真正的中風。因此,病人出現小中風,反映體內有中風的高危問題存在,若能及早察覺,接受適當的診斷和治療,便能減低中風的風險。

熊醫生提醒市民要認識及留意小中風的徵兆,而一旦有懷疑就要求醫。而要減低小中風後發生大中風,可以從多方面著手,例如病人可以服用抗血小板藥物減低血塊形成,亦可透過手術方式擴張嚴重收窄的血管,同時病人也要調整生活習慣,例如要有適量運動及健康飲食等等,均有助減低患病的風險。

小中風常見徵兆
1.半邊手腳或臉部突然無力或麻木。

2.突然失語,無法表達自己的意思,又或不明白別人的說話。

3.突然出現劇烈頭痛。

4.感到暈眩,身體無法平衡,或不聽使喚擺向一邊。

5.視力如電影落幕一樣,眼前突然漆黑一片。

針對小中風潛藏的中風風險,醫院管理局將於伊利沙伯醫院、聯合醫院、瑪麗醫院及威爾斯親王醫院4 間醫院設「短暫性腦缺血診所」,治療及跟進小中風患者。日後病人會經由急症科、腦科及中風科組成的跨專業團隊評估風險及分流治療,高風險的病人會被安排入院,及盡快安排接受腦神經血管掃描或造影,防止病情惡化。低風險病人則由專門診所跟進,中風科護士和腦科醫生會在病人離開急症室後的兩星期為病人進行評估及檢查,藉以減少不必要的住院。

TOP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