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Report thanks

[醫療保健] 老人精神病的先兆

無記性、欠動力、常有小病小痛,對長者來說習以為常?但會否再進一步想想,他可會與老人精神病結上緣?老人家一方面未必意識到自己患病,也有因為怕歧視而不敢宣之於口,作為家人的其實可憑一些蛛絲馬跡找出線索。

陳婆婆(化名)年近七旬,常說心口不適、又頭痛又肚痛,精神十分緊張,不斷去求醫。這情況維時了半年,家人也不明所以,一次去急症室後發現她有情緒問題,獲轉介精神科。原來婆婆自小的生活貧困,長大後也習慣把任何事情災難化,例如有少許心口不適,就會聯想到心臟病;有點兒肚痛,就以為自己患癌。香港精神科醫學院陳立基醫生指出:「其實問題是相關的,當情緒緊張擔心時,肌肉會繃緊,造成心口痛及腸抽筋,形成惡性循環。在心理治療時,會向患者詳加解釋,一些身體呈現的徵狀,未必是嚴重疾病,反而是心理因素所影響。」婆婆經過檢查且了解上述情況後,之後不會動輒跑到急症室。與此同時,醫護人員又協助婆婆建立多些社交生活,參加醫院的日間中心活動如唱歌、耍太極和跳舞等,甚至做義工與其他病人分享患病經過。經服藥及心理治療後,陳婆婆的睡眠質素、胃口、動力也大有好轉。

陳醫生表示,本港長者患精神病的情況普遍,不少於其他年齡組別,最常見的是老人抑鬱症,研究指出約有10%長者(65 歲以上)患有此症。香港的認知障礙症數字也不低,在老人精神病門診中約4 成,當中有抑鬱症者又同時患有認知障礙症。老人抑鬱症的原因眾多,女士、單身、喪偶、離婚、長期病患等人士的罹患風險較高,如家族中有人患抑鬱症,機會也會提高。此外,如長者曾中風、患柏金遜症、正在服用部分類固醇或柏金遜藥物,都較容易會有抑鬱症。

部分認知障礙症的照顧者,隨時被抑鬱症侵襲而不自知。「如兩夫婦住在一起,丈夫患有認知障礙症,太太和子女因勞心照顧,最後也弄至有抑鬱症,也很常見。初時是轉介一個人來,結果連配偶或子女之後也需一併接受治療。好多配偶帶患者求診說:『唔只你傻,而家搞到我都傻埋癲埋。』其實一些配偶來到求診,好快已睇到佢好大壓力。大部分患有認知障礙症的老人家,都不知到哪裏尋求協助,來到門診可能已經患病幾年,照顧者也同樣捱了幾年。」就算確診,也要花上幾年等待相關服務如入住老人院,期間照顧者會感到沉重壓力。

老人抑鬱症的徵狀與其他年齡界別的抑鬱症患者大部分相似,包括情緒抑鬱、做任何事提不起勁、體重改變(大多數是明顯消瘦,少部分則會過胖,因出現了暴食問題)、睡眠質素變差、胃口差、無精力、感到生活無望甚至有自殺的念頭。以上屬於普遍的徵狀,但老人抑鬱症有一些特別的地方和年輕患者不同,陳醫生稱,第一,長者很多時不懂得告訴旁人自己有抑鬱,而會轉變形式用身體的徵狀例如常感頭痛、肚痛、心口痛等,當他們有這些徵狀時,不會被轉介至精神科,常向普通科或急症室求診,只處理其表面徵狀,而未能對症接受精神治療,有機會把病情延誤。

第二,他們會常說自己記性差,雖然抑鬱症與認知障礙症關係密切,常同時發生,但在精神醫學裏有一個「假認知障礙症」的診斷,意謂一些抑鬱症病人多有集中能力差問題,因此常覺得自己記不起東西,令病人和家人都誤以為是患了認知障礙症,直至向精神科求醫,其主要徵狀均為抑鬱症。此外,不少人以為記性欠佳,是老人家的正常衰老現象而忽視。其實,當抑鬱症經治療後,病人的認知能力和記性會隨之回復正常。

無論是抑鬱症或是認知障礙症,及早求醫十分重要。目前治療認知障礙症的藥物,多對初至中度患者有效,對嚴重病人效果不顯著。抑鬱症會使用抗抑鬱藥,藥理是增加腦內的血清素,令情緒好轉,5-6 成病人服藥後會有明顯改善。長者患者用藥後約3 星期會好轉,但很多時老人家要求即時見效,當他們吃了兩日藥仍如是,或感到一些副作用如腸胃不適、作嘔作悶等便馬上停藥,使治療無效。其實副作用會慢慢消失,因此要呼籲長者千萬別自行停藥。「抑鬱症遲啲醫,就一定難醫啲,當病情愈來愈嚴重,用藥會加重,也需較長的時間藥力才有效。」此外,認知行為治療是心理治療的一部分,證實對老人抑鬱症亦有效。若藥物和心理治療雙管齊下,成效會更理想。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

TOP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