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炎潰瘍係指由不同病因所致的胃粘膜慢性炎性病變。本病比較常見,病程長,症狀持續或是反覆發作。本病病情輕重不一,按胃鏡和病理學所見可將胃炎潰瘍分為三種:
①淺表性胃炎胃粘膜表層有充血和水腫,而糜爛和出血較少見。胃腺體常保持正常。
②萎縮性胃炎胃粘膜層變薄,胃腺體部分或完全消失。
③肥厚性胃炎粘膜層粗大增厚,呈粗條索狀或結節狀。上皮細胞和胃腺體增生,但胃鏡診斷的肥厚性胃炎常得不到病理學的證實,故目前不少人對這型胃炎的存在有疑議。
近年來多認為慢性胃炎常可兼有淺表性和萎縮性病變,但多以萎縮性為主,並將慢性胃炎分為胃體胃炎和胃竇胃炎。胃體胃炎的粘膜病變多呈萎縮性和瀰漫性,並侷限於胃體通常不累及胃竇部,胃酸分泌功能有嚴重障礙,血清胃泌素水平增高,血清抗壁細胞抗體多呈陽性反應,可有維生素B12吸收障礙,並可致惡性貧血。
胃竇胃炎(亦稱胃竇炎)則胃竇部粘膜受累為主,多呈侷限於胃竇部的萎縮性病變或兼有淺表性炎性病變,同時胃體粘膜也可伴有局灶性、較輕的萎縮性病變,胃酸分泌功能障礙較輕,血清胃泌素水平低下,血清抗壁細胞抗體常呈陰性反應,一般不引起惡性貧血。
目前認為,胃體胃炎可能與免疫關係比較密切,而胃竇胃炎則與吸煙、飲酒等外來刺激或膽汁返流等關係較大。在我國,胃竇胃炎的發病率顯著超過胃體胃炎。
【胃炎潰瘍症狀】
慢性胃炎的臨床表現主要為食慾減退、上腹部不適或隱痛、噯氣、反酸、噁心、嘔吐等,並呈持續或反覆發作。胃體胃炎和胃竇胃炎可有不同的臨床特點。前者的上述消化道症狀較少,而易發生明顯或隱性惡性貧血,較多發生缺鐵性貧血。後者則較多出現消化道症狀,部分患者的症狀可酷似消化性潰瘍,呈週期性、節律性上腹部疼痛,並可反覆表現為黑糞或嘔吐咖啡樣液,但多可自動止血。目前認為,部分慢性萎縮性胃炎可發展為胃癌,而胃竇胃炎發生胃癌者遠較胃體胃炎多見,故這些病人應作定期隨訪觀察。
胃鏡檢查結合直視下活組織清理檢查是診斷慢性胃炎的主要方法。
【胃炎潰瘍治療】
胃炎潰瘍的治療:
1.消除病因去除致病因素,如戒煙茶酒,避免對胃粘膜有刺激的食物和藥物;如胃鏡檢查發現明顯膽汁返流者,可服用胃復安和膽酪胺治療。
2.藥物治療①缺胃酸或低胃酸者可服取用1%稀鹽酸和胃蛋白酶合劑。②高胃酸者可服用氫氧化鋁凝膠、胃舒平和甲氰咪胍等。③疼痛發作時可服用阿托品、普魯本辛和顛茄製劑。④抗菌藥物:由於低胃酸或缺胃酸常可使胃內細菌繁,對本病的發展有一定的關係。可短期內選用不易被吸收的抗菌藥物口服,如痢特靈、慶大黴素、鏈黴素等。⑤中成藥:香砂養胃九、陳香露和猴菇菌片等,對改善腹痛、腹脹、噯氣、噁心和嘔吐等症狀有效。③缺鐵性貧血者可補充鐵劑;有惡性貧血者可注射維生素B12。
3.手術治療:胃鏡檢查所見即使是炎症、糜爛或潰瘍,而病理檢查發現有癌變可疑者,即應考慮手術治療。病理檢查為胃粘膜輕度間變或腸腺化生者,則不應急於手術。
請按『讚好』,接收更多相關主題。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