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Report thanks

[醫療保健] 猩紅熱的病原學

β型溶血性鏈球菌直徑0.6~1.0μm,呈鏈狀排列。在血蝶上呈乙型溶血反應,故也稱其為乙型溶血性鏈球菌。

該菌革蘭氏染色陽性,球形或卵圓形,無芽胞,無鞭毛,在有血或血清的培養基中生長良好。β型溶血性鏈球菌按其細胞壁上所含多糖抗原的不同,又分為18個組,a組鏈球菌約有80多種血清型。任何一種血清型的a組菌,只要能產生足夠的紅疹毒素,都可以引起猩紅熱。m蛋白是鏈球菌有致病能力的重要因素,它可抵抗機體白細胞對它的吞噬作用。

機體感染後可獲得對m蛋白的特異性免疫力,且可保持數年,但只對同型菌株免疫。a組鏈球菌大多可數可產生毒素和酶類,構成此菌的致病力。如紅疹毒素(erythrogenic toxin),該毒素至少有三種不同的抗原性,可使易感者數次患猩紅熱。溶血素o和s能破壞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並能引起組織壞死。透明質酸酶,鏈激酶(溶纖維蛋白酶)可溶解組織間質的透明質酸,使細菌易於在組織中擴散。鏈激酶,使血液中纖維蛋白溶酶原轉變為纖維蛋白溶酶,從而阻止血液凝固或可溶解已凝固的血塊。鏈道酶又稱脫氧核糖核酸酶,能溶解具有高度粘性的dna。煙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酶,能分解相應的組織成分,從而破壞機體的某些防衛能力。

該菌體外抵抗力強,加熱60℃30分鐘即被殺死,在0.2~0.5%昇汞或0.5%石炭酸溶液中15分鐘即死亡。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

TOP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