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陰潰瘍(vulvavulcer)多由於外陰炎症引起,可見於非特異性外陰炎、單純皰疹病毒感染、白塞氏病、外陰結核、梅毒、性病性淋巴肉芽腫等。此外,約有1/3的外陰癌,在早期表現為潰瘍。
潰瘍可見於外陰各部,以小陰唇和大陰唇內側為多,其次為前庭粘膜及陰道口周圍。外陰潰瘍可表現為急性或慢性。
一、急性外陰潰瘍
1、非特異性外陰炎:潰瘍多發生於搔抓後,可伴有低熱及乏力等症狀,局部疼痛嚴重。潰瘍表淺,數目較少,周圍有明顯炎症。
2、皰疹病毒感染:起病急,初起為多個皰疹,皰疹破潰後呈淺表的潰瘍,有劇痛。多伴有發熱、全身不適及腹股溝淋巴結腫大。潰瘍大小不一,基底部呈黃灰色,邊緣組織略高,有明顯充血水腫。多在1~3周內自行癒合,但常復發。
3、白塞氏病:急性外陰潰瘍常見於白塞氏病,即眼口-生殖器綜合症。過去認為急性外陰潰瘍是一種由粗大桿菌引起的非接觸性感染的良性潰瘍。現多認為急性外陰潰瘍是白塞氏病的一個發展階段,可與眼、口腔病變同時發生或先後發生。潰瘍可泛發於外陰各部,而以小陰唇內外側及陰道前庭為多。起病急,常復發。臨床上分為三型,可單獨存在或混合發生,以壞疽型最嚴重。
1)壞疽型:多先有全身症狀,如發熱乏力等。病變部位紅腫顯著,潰瘍邊緣不整齊,有穿掘現象,局部疼痛重。潰瘍表面附有多量膿液,或污黃至灰黑色的壞死偽膜,除去後可見基底不平。病變發展迅速,可造成小陰唇缺損,外表類似外陰癌,但邊緣及基底柔軟,無浸潤感。
2)下疳型:較常見。一般症狀輕,病程緩慢。潰瘍數目較多、較淺。潰瘍周圍紅腫,邊緣不整齊,也可有穿掘現象。常在數週內癒合,但常在舊病灶痊癒階段,其附近又有新潰瘍出現。
3)粟粒型:潰瘍如針頭至米粒大小,數目多,痊癒快。自覺症狀輕微。
4、性病:如梅毒、軟下疳及性病性淋巴肉芽腫均可引起外陰潰瘍。
二、慢性外陰潰瘍:可見於結核及癌症。
外陰結核罕見,偶繼發於嚴重的肺、胃腸道、內生殖器官、腹膜或骨結核。好發於陰唇或前庭粘膜。病變發展緩慢。初起常為一侷限性小結節,不久即潰破為邊緣軟薄而穿掘的淺潰瘍。潰瘍形狀不規則,基底凹凸不平,覆以乾酪樣污苔。病變無痛,但受尿液刺激或摩擦後可有劇痛。潰瘍經久不癒,並可向周圍擴展。
外陰惡性腫瘤在早期可表現為丘疹、結節或小潰瘍。病灶多位於大小陰唇、陰蒂和後聯合等處,伴或不伴有外陰白色病變。癌性潰瘍與結核性潰瘍肉眼難以鑑別,需作活檢確診。
診斷:應根據病史及潰瘍的特點,必要時作分泌物涂片、培養、血華康氏反應等以明確診斷。對急性外陰潰瘍的患者應注意檢查全身皮膚、眼、口腔粘膜等處有無病變。對久治不癒的潰瘍應即作活組織檢查除外結核及癌症。
治療:保持外陰清潔、乾燥,減少摩擦。非特異性外陰炎引起的潰瘍可局部用抗生素軟膏。對其他潰瘍應根據不同病因治療。對白塞氏病患者應注意改善全身情況,症狀嚴重者,在急性期可給皮質類固醇激素以緩解症狀。局部應用複方新黴素軟膏,1~2%硝酸銀軟膏或撒布冰硼散等。
請按『讚好』,接收更多相關主題。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