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合物理治療理論,Gyrotonic 運動作為痛症療法,可強化及伸展關節周邊的韌帶、肌腱之餘,透過運動學習過程,更能全身性協調身體關節的活動,發揮運動鍊效應掃除種種錯誤姿勢陋習,使痛症病人在「行坐企得正」下,從源頭根治痛症。患有脊柱側彎的郭小姐,才30+歲,但痛症病史已厚疊疊。「因為我慣性側個人去右邊,身體關節肌肉受力不平衡,青少年期還在讀書時已有腰背痛,但痛感不算嚴重。」至踏出社會工作後,從事客戶服務不時要出街見客的她,開始行企得多有膝痛,坐得多或提重物後腰間又會冤痛,甚至有時痛到扯上頸。「這麼多年來,以10 級痛計算,可說是經常有1 至2 級痛的痛症陪住我,也不算很困擾,只是有點擔心隨年歲增長將來問題會加劇。」
痛症問題環環相扣,一次膝痛求診,物理治療師建議她嘗試Gyrotonic 運動療法,認為她平衡協調上身關節肌肉的活動,可令下肢受力較平均,繼而緩減膝痛。「以往做的物理治療,很多時都是被動性的手力治療、電療等,但這運動療法則是要我主動透過運動模式,學習協調全身關節肌肉點去做正確的動作,練完後我有成身鬆晒的感覺。」感覺輕鬆的原因,她相信一是運動期間每個關節肌肉都可盡情伸展,二是平日「無乜點用」的關節肌肉,透過重新學習動作協調再次用得上。
「這運動練習的動作很講究左右用力平衡,要配合呼吸逐步進行,牽涉很多身體要正確順位(alignment)的原理。我每周一次練習約3 個月後,漸次發覺坐企要維持正確姿勢,變得無咁難。」以行企時慣常的右傾姿勢為例,她說以往就算刻意提醒自己要「移正」個人,都可能因為腰背痛不適,未幾又會打回原形,但這次經過運動訓練,她「習慣」了兩邊肌肉平衡,亦懂得「call 返」一些過去沒運用的肌肉出來用力。「現在做起動作來,已不再有無意識的遷就,站直個人也不會覺得痛及辛苦,當姿勢矯正後,痛症問題也愈見減少了。」
香港理工大學康復治療診所物理治療師徐善美解釋,痛症病人很多時也不只一個痛點,而是牽連性的多個身體部位都有痛症,腰痛兼有肩頸背腳痛者,大不乏人。「究其原因,我們要理解人體的活動,是需要多個關節配合才做得成動作,所以痛症背後,實質潛藏著關節活動障礙的不協調問題,因相互影響而出現『呢度痛嗰度又痛」的情況。」相對以往針對痛點的單向動作訓練,例如鍛練腰肌會做前後接腹動作,Gyrotonic 運動是一個全身性的訓練,涉及的旋轉動態可做三維模式動作,可多方面鍛練肌肉力量及反應之餘,更關鍵是能夠改善各關節之間活動的流暢性及協調性。「連串性協調關節動作的訓練,對紓緩痛症有很大優勢,因為疼痛容易令痛症病人有不自覺的遷就動作慣性,以致身體動作模式常見出錯,令自己痛上加痛。」
簡單如遞手取物件,她指正常要後背及腋下肌肉配合發力穩住膊頭,同時腹部收緊維持主軀幹脊柱正確姿勢才出手。「但都市人坐多動少,加上用電腦過多易有寒背,常見縮著膊頭去取物,這姿勢其實腰膊都用錯力,日久便會有肩膊痛及腰腹肌肉弱化,令自己想維持良好姿勢都難,甚至一提重物或做快速動作也會閃腰拉傷。」而透過這套配合呼吸節奏的運動療法,則可發揮運動鍊效應,令用者在運動訓練期間學習到正常動作應如何協調身體關節活動,從而矯正姿勢,使痛症問題得以根治。
「整套運動首要是保持脊骨在正確位置,然後配合手腳動作,藉由運動學習過程掌握關節協調進行動作的模式,從而喚起大腦憶記起點去組織動作,練起來可很快上手,一般經6 至8 課練習,用者都會有進步,包括改善坐企姿勢及減少了痛症困擾。」
Gyrotonic 運動適用症,除了慢性痛症如肩頸腰背痛、上下肢關節或肌肉痛症病人外,以下情況亦適用此運動療法,包括:
脊柱側彎
各種關節活動障礙
運動創傷之復康及預防
提升運動表現
請按『讚好』,接收更多相關主題。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