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風症是一種引起關節疼痛的常見疾病。病因是由於身體內的嘌呤(普林)代謝異常,使血液中的尿酸增高而引起的全身性疾病。中醫認為痛風症的病因主要是濕邪痰濁,導致氣血經絡受阻,主要表現為關節疼痛腫脹。只要分出證型,逐步調補體質,除痰濕、瘀清熱、補肝腎,便可有效治療和控制病情。
靈實香港浸會大學中醫專科診所主任彭增福博士表示︰「痛風症的主要病徵是關節反覆出現疼痛,尤以第一跖趾關節最為常見。一般發生於下肢多於上肢,小關節多於大關節。從中醫角度看,痛風屬於『痺證』、『歷節』及『走注風』的範疇。其病因病機多為飲食失衡、外邪閉阻、脾失健運、胃失升清降濁、痰瘀沉積導致肢體經絡痺阻不通而成。」
中醫有所謂的肥胖多痰濕,痰濕可阻遏陽氣於體內運行,並使氣血經絡阻滯不通。事實上,痛風症亦多見於肥胖的中老年男性身上。彭博士解釋︰「病因多由於平日嗜酒,恣食肥甘厚味的食物,而體力勞動或運動較少,加上年邁臟氣虛衰,臟腑功能失調,其中以脾腎兩臟清濁代謝的紊亂尤為突出。」他又稱,曾有研究顯示,痛風症患者的平均體重超過標準體重的17.8%,而且人體表面積愈大,血清尿酸水平也愈高。此外,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和高血脂人士中,伴有痛風症或血液中含尿酸較高的比率也相當高,這足見痛風的成因與肥胖因素有莫大關係。
中醫對痛風的治療分為急性期和緩解期,根據患者症狀不同,一般來說可將痛風分為4 大證型︰
1.濕熱蘊結
屬濕熱蘊結證型者,發痛處多出現於下肢的小關節,患處會紅腫熱痛,不喜按壓,觸及痛處會感到灼熱,冷敷則可紓緩痛楚。患者還會伴隨口渴、心煩不安、舌紅、舌苔黃膩、小便泛黃等徵狀。治療濕熱蘊結患者,原則為清熱利濕、活血散結、兼以清熱解毒。
調治中藥可以四妙散加減,其成分包括蒼朮、黃柏、萆薢、牛膝、薏苡仁、金銀花、木通及山慈菇等。
2.瘀熱阻滯
此證型的患者,因為氣血不通,關節會紅腫刺痛,局部腫脹變形,關節甚或不能屈曲伸展。關節四周的膚色紫暗乾燥,病灶周圍或有塊瘰硬結。患者的舌質一般較為紫暗,或有瘀斑、舌苔薄黃,脈結澀或沉弦。治療原則為清熱散結,通絡止痛。
調治中藥方用枝杖藤湯,成分包括桑枝、虎杖、忍冬藤、牛膝、生地、丹皮、白芍、乳香、沒藥、紅花等等。
3.痰濁阻滯
痰濁阻滯證型者,關節腫脹,局部酸麻疼痛,或見塊瘰硬結。患者還會伴隨目眩、面浮足腫、胸脘痞悶、舌質胖暗,舌苔白膩。
治療原則為除痰化濁,散瘀泄熱。內服藥方用滌痰湯,其成分包括半夏、陳皮、竹菇、木通、牛膝、丹參、赤芍等。
4.肝腎陰虛
在4 種證型之中,肝腎陰虛者病情最嚴重,患者一般已受風濕性關節炎困擾多年,關節痛得如被棒打、關節變形,且往往於夜間疼痛最為嚴重。此證型的患者,步履艱難、筋脈拘急、屈伸不利,還伴隨耳鳴、頭暈、舌紅少苔等徵狀。
治療原則以滋肝補腎為主,中藥方用六味地黃丸,成分包括山藥、吳茱萸、熟地、丹皮、黃柏、知母、枸杞子、女貞子等。
除了內服或外敷草藥,中醫以針灸治療痛風的方法亦有很多,可根據患者的病情來決定採用如毫針刺、電針、刺絡拔罐、梅花針等針灸治療,對於活血通絡及止痛,可起即時性的作用。而彭博士所取的「靳三針」療法,就是於發痛關節的前、後、側的3 個穴位施針。「如最常發生痛風的第一趾關節,可於大都、太白和太沖3 個穴位為一組施針。又如足三針,即足三里、三陰交、太沖。同時,還可在曲池及陰陵泉施針,則可治腳痛、膝腫、肘痛等。」
如上所述,嗜酒及恣食肥膩食物均是引致痛風的重要因素,因此患者除用藥及針灸治療外,也要注重生活中的飲食調節。彭博士提醒︰「應戒吃動物的內臟、海產等高膽固醇的食物;黃豆、菠菜、椰菜花、蘑菇等嘌呤含量較高,可致血液尿酸增高,更重要的是戒酒,一旦血中酒精濃度超於200mg/dl,將阻礙腎臟將尿酸排出,結果也使血中尿酸增加。」反之痛風患者可多吃香蕉、西蘭花、海帶、蘋果、白菜、番茄等食物,能增加體內鹼度及減少尿酸沉澱,此舉可防止因飲食不當而誘發急性痛風發生。
請按『讚好』,接收更多相關主題。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