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身體骨幹的軟骨,作用猶如保護骨幹的軟塾,吸收震動,減少骨骼間摩擦力;可是,當軟骨因種種原因而磨損,便可能導致骨關節炎,患者活動時疼痛難當,部分病人甚至因此失去活動能力。骨關節炎又稱為「退化性關節炎」,其病因相信與年紀老化有關—隨着年齡上升,發病人數比例增加,75歲以後,大部分人士均可能受不同程度的骨關節炎症狀困擾,當中又以女性患者比例較高,而肥胖、關節受創、關節長期受壓、內分泌失調、先天性關節缺陷以至遺傳等,都增加了此症風險。常見的骨關節炎發病位置,包括膝部、盆骨、足踝、手指及脊椎等,患處疼痛紅腫,在早上或長時間休息後變得僵硬,讓患者苦不堪言。當關節內的軟組織被嚴重磨損,患處更會發炎紅腫,甚至失去活動能力。
若經證實患上骨關節炎,醫生會視乎情況採用不同的治療方式,一般多會先透過口服藥物及物理治療,藥物種類包括具消炎、止痛及消腫功能的阿士匹靈及非類固醇消炎藥等,但由於可能會出現腸胃不適甚至胃潰瘍等副作用,需按照醫生指示小心服用。如經藥物治療無效,或病情屬較嚴重者,醫生可能會採用局部關節類固醇注射方法,亦可透過關節置換手術,將有問題的關節更換。
請按『讚好』,接收更多相關主題。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