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8月4日星期一05:10
【明報專訊】舉世矚目的北京 奧運 還有4天便揭幕,這次盛會受到注目的原因,除了是中國首次主辦奧運,還有是之前的風風雨雨——從聖火境外傳遞屢屢受阻,到恐怖襲擊的威脅陰影愈逼愈近;當然,奧運17天比賽日,北京的空氣質素是否得到大幅度改善,更是焦點中的焦點。從奧運前這一段時間可以看到,北京奧運組織委員會投入了極大量人力物力在空氣質數這一環﹕6省巿大範圍防止污染擴散措施、工廠停止生產、北京十幾天前已開始汽車單雙號行駛,有報道說,如果空氣情况得不到明顯改善,或會有更大動作的限制汽車措施。
中國當局對治理北京奧運污染的投放有目共睹,並取得一些成效,根據官方新華社 從7月22日至31日的連續報道,在這10天之間,北京的空氣指數,級別屬於優的只有一天,屬於良的有五天,另外四天是輕微污染。平情而論,這份成績表僅屬中等,但未致於一敗塗地,環境保護組織綠色和平 上周在北京發布《北京奧運會 環境評估報告》,對京奧環境成果予以肯定,不過,在最受關注的空氣質素,綠色和平認為空氣中可吸入懸浮粒子含量仍高。
硬件一流軟件有待加強
北京奧運的硬體設施廣獲好評,主運動場鳥巢和游泳賽場水立方的設計及施工技術,更受到同行交口讚譽,日本 蛙王北島康介 在水立方訓練後讚揚水立方「感覺很舒服」,充分顯示在經歷改革開放30年後的中國,在奧運建築這方面位列世界之林。不過,必須指出的是,鳥巢和水立方畢竟是硬件建築,只要有優秀的設計,一流的施工質素和足夠財力,建設超一流的建築物絕非難事;然而,提升空氣質量這些卻要講究長遠政策執行的軟實力,這卻不是今天中國政府最擅長的一項。
事物發展有其過程,我們今天看到日本西歐的優良環保成績,他們並非一蹴而就,也經歷了一條漫長路途。例如,1950年代日本爆發駭人聽聞的水銀中毒事故,化肥工廠被指大量排出有機水銀,中毒者初則失明,繼而全身痙攣,不久就中毒而死,1997年,有關部門統計,水銀中毒受害者逾15000人,一成人其後死亡。由於中毒事故多發生於熊本縣水俁市,這種工業污染病又稱為水俁病。水俁病令日本社會對環境公害提高警覺,成為了絕佳的環保反面教材,熊本縣的大學每年都主辦大規模的水俁病活動,日本從此基本杜絕水俁病。
在中國改革這30年來全力發展經濟,但在大步邁向工業化社會之際,卻把環境保護甩在後頭。北京辦奧運,為了要青天重現,周邊的河北山東山西天津 等6省巿可能導致嚴重污染的工廠悉數停工,首都鋼鐵公司他遷的其中一個原因,也和北京要辦奧運有關。中國的環保問題是經濟高速發展下的結構性產物,等於一個銅幣有其兩面性一樣。香港巿民還記得前些年珠江三角洲污染物吹來引起粵港爭論,其後有一年春節,氣象衛星拍下因為黃金周工廠停工的珠三角 上空蔚然清朗,比起之前的一片灰濛的「黑雲壓城城欲摧」,最能說明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矛盾。
環保中國如千里之行始於京奧
近年中國政府開始注重環保,去年的中共十七大明確提出要完善有利於節約能源資源及保護生態環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續發展體制機制,進一步加大落實科學發展觀,提出把加強環境保護列入各級政府和企業的重要議程。毗鄰香港的廣東省,最近也在產業調整的策略方向上提出要重視減排節能,把有關工作變成硬約束,即是要強制執行。這些不啻是晨鐘暮鼓,顯示中國政府對環保的重視,不過,中國幅員廣闊,人民知識水平不高,國民經濟仍然停留在「吃飽飯最重要」的發展初級階段,要一下子把環保列為優先處理的項目,恐怕在很多地區還存在一定困難。
北京要把這屆奧運會打造成「綠色奧運」固然其志可嘉,然而,洗淨污黑的中國天空不可能是幾個月之間的易事,這是一場漫長的戰爭,需要的不僅是減少排污這些規條,更重要的是普及的環保觀念及保育教育。硬是要求在這次北京奧運實現真正的綠色奧運是不實際的,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中國應以本屆奧運為起點,立誓當中國舉辦下一次奧運時,960萬平方公里土地上的是貨真價實的綠色奧運。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