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7月28日星期一05:10
【明報專訊】儘管今年香港的經濟放緩,但是現正舉行的香港書展 卻旺丁又旺財,上周三開幕首天的入場人數逾十萬,比去年多三成,一些書檔「收錢收到手軟」,成為逆市奇葩,預計到明天閉幕時的參觀人數會超過70萬,對一個人口700萬的城市來說,不可謂少。書展能發展到今天的規模,儼然成為香港一年一度的文化盛事,一個重要原因是它具有「包容、靈活、有創意」的特性。
香港書展雖然吸引到數十萬市民捧場,甚至有遊客因而專程來港,但也有批評意見認為香港書展太似年宵雜價攤,人多擠迫書雜,恍如年三十晚去了維園 行年宵。批評者認為書展應是文化活動,例如台灣 書展有世界各地名作家演講,又如德國 法蘭克福書展有大量版權洽談活動。不過,我們認為應以開放的態度去看待香港書展,香港要借鑑外地的經驗,但毋須囿於外地的模式。
香港書展的一個特色是包容度很大。它雖然不容擺賣淫褻不雅的書籍,但是政治禁書卻可以自由銷售,在兩岸三地之中,香港是唯一能匯聚所有華文出版物的地方,在內地辦書展,不少台灣「本土」書籍不能登陸;在台灣辦書展,簡體字書是否受歡迎也是疑問;但香港卻是兩岸書籍以至政治禁書都無任歡迎,數年前,政治諷刺漫畫更成行成市,成為另類「言論自由雜價攤」,不少內地人在書展期間專程來港「自由行」,就是要購買內地買不到的書籍。香港書展這個角色,值得珍惜。
香港書展不但包容,而且靈活有創意,例如掌握港人愛趁墟的心理,將書展當一件盛事來辦。就像一年一度的年宵市場,雖然擠到水泄不通,但是市民仍然樂此不疲,因為市民愛趁墟,到此一遊,感受熱鬧的氣氛,若能買到「心頭好」就更好。香港書展辦成香港盛事,就變成一塊巨大磁石,將一些平日不踏足書局的市民,都吸引到書展一遊,如果能夠因而提高閱讀興趣,更是錦上添花。
將書展辦成盛事,主辦單位香港貿易發展局 的努力應記一功,出版社和作者的配合亦非常重要。現在不少新書出版,都與7月書展掛鈎,而且摸準社會脈搏,例如,幾年前的書展焦點是政治漫畫、去年股市大旺則以投資類的書籍最吃香、今年則是偶像影集,這種因時制宜的特色,盡顯港人靈活的生意頭腦及創意。貿發局、出版社、作者與讀者的互動,令書展形成良性循環,變成大家關心的盛事。
更可喜的是,貿發局不滿足於已有的成績,今年與內地合作,邀請400名讀者來港參觀書展;旅發局亦把書展與購物節及動漫節一併宣傳,吸引年輕客群,這是香港的發展優勢,而這種積極進取的經營模式,應該可以為香港書展增添動力。但,香港可以多辦一些類似書展這樣受到市民歡迎又有益香港的盛事嗎?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