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Report thanks

「五行」總價值不及滙豐?

香港投資者最鍾情「五行」,即五家在港上市的內地銀行,包括中國工商銀行(1398-HK)、中國建設銀行(0939-HK)、中國銀行(3988-HK)、交通銀行(3328-HK)和招商銀行(3968-HK),如果說「五行」合計的價值還不如一家滙豐控股(0005-HK),讀者會以為筆者還未睡醒。

這不是筆者的判斷,而是英國權威雜誌《銀行家》聯同Brand Finance兩年一度的研究結果,他們剛公布的「2008金融品牌500強」中,以2007年末的數據作為基準,品牌價值高踞首位的是滙豐控股,價值達354.56億美元。

最新的排名首次出現內地銀行,「五行」全部首次上榜,躋身500強中的100強行列,工行排名16、建行排18、中行排23、交行排62、招行排91。然而五行的品牌價值分別只有17.94至84.27億美元,合共274.12億美元,只及滙豐一家的品牌價值的77%。(詳見附表)

我們不是專業的環球銀行雜誌專家,我們看到的價值,一般是指市值或者資產值,內地銀行的資產值一向被批評有水份,投資者只會作為參考,所以我們會較重視市值,即投資者願意以多少的真金白銀買入這些公司的股票。

報告同時列出各家銀行的2007年12月31日的市值,「五行」顯然遠較滙豐值錢。滙豐當時的市值只有1885億美元,工行的市值則高達3434億美元,建行及中行也分別達1981億美元及2042億美元,「五行」合計市值達9158億美元,是滙豐的4.86倍。

近年很多評論,特別是內地的評論,容易沾沾自喜,以工行市值超越花旗、滙豐為榮,又基於內地銀行較少沾手次級按揭,可以避過這場環球風暴,認為這是內銀迎頭趕上國際金融巨頭的契機。這個調查無疑是一服清涼劑,正好應對發熱的頭腦,讓我們知道內銀的品牌價值,與國際巨頭仍有一段很遠的差距,品牌價值長遠而言正是市值的基礎,「五行」仍需努力。

我們談論內銀的市值,其實有一個很大的誤區,便是把一大塊國家持有的非流通股也計算在內,「五行」之中,只有建行一家是在上市時獲得特別政策,所有股份轉成H股,理論上全流通,實際上大家都知道,國家現時政策仍然是要持股50%或以上,這一大塊股份短期內不會流出市場。

價格由供求決定,內銀股的供應受到重大制約,相對而言,滙豐幾乎所有股份都可以在市場自由買賣,定價的基準便不一樣,加上市場對於內銀股有溢價,工行的股價便會被搶高,市值計算時以所有股份計,這個「帳面值」便遠高於滙豐的價值。

500強榜上還有一組很有趣的數字,列出各家銀行品牌價值相對市值的比例。前十強的比例在20%上下,即有20元的品牌價值,便有100元的市值。反觀「五行」這個比例十分低,只是介乎2-4%之間,平均是3%,即只有3元的品牌價值,卻有100元的市值。

出現這樣的情況,顯然有人計錯數,要麼是《銀行家》的評委低估了「五行」的品牌價值,要麼是投資者高估了「五行」的股價。

筆者認為兩者皆有可能,主辦方研究品牌價值,是從全球層面來看,但「五行」現時主要業務及盈利都是來自中國,「五行」的品牌在中國很著名,但在世界其他角落會無人認識,因而拖低了品牌價值。

但「五行」的股價與全球十強相比,確實升得過份,不過股市是追風逐浪的遊戲,經過上一輪的調整之後,投資者看來對「五行」又恢復了強烈的興趣,特別是在全球資金苦無出路之際,「五行」的股價,看來會從「貴」變成「更貴」。

「2008金融品牌500強」前十位及「五行」排名

排名 銀行  品牌價值(億美元) 品牌價值/市值(%)

1  滙豐控股 354.56      19

2  花旗集團 278.17      19

3  美國銀行 254.17      18

4  Santander  207.18      21

5  美國運通 161.83      31

6  美國大通 147.98      17

7  法國巴黎 146.37      15

8  Wells Fargo &Co 131.30      14

9  高盛集團 125.20      15

10  瑞信集團 121.4      18

16  工商銀行 84.27      2

18  建設銀行 77.86      4

23  中國銀行 67.41      3

62  交通銀行 26.64      3

91  招商銀行 17.94      2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

TOP

認同, 五行管理上還是落後...

TOP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