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Report thanks

[冷知識] 自戀型人格:不穩定的靈魂自戀邊緣型人格

當前社會功利主義抬頭,許多人忙於追逐名利,與子女相處的時間與品質均減少了,在這樣的社會特質下,易形成當代人一種不穩定的人格特質,而其中較嚴重者即是自戀型與邊緣型人格違常。此類人格在臨床上易表現出焦慮、憂鬱以及短暫的精神病症狀,如妄想、幻覺等。

自戀型人格的主要特徵是有一個不穩定的自我,其有一個脆弱的自尊心,而形成兩極端的表現,一則被稱為「厚臉皮型」,此類型者常會自我吹噓,使自己成為眾人的焦點,他不在意別人的感受,在人際溝通上常只是「放送機」而非「接收器」,以炫耀與誇大來肯定原本脆弱的自我,另一則是被稱為「薄臉皮型」,此類型者常表現害羞、退縮,常會逃避他人注意,對他人的反應很敏感,會過度注意他人是否對其有輕蔑或批評的跡象,情感上易傾向於感覺受辱,其所採取的防衛方式與前者相反。當其自尊心明顯受挫時,則會出現空虛、不安、極度焦慮、失落、憂鬱的狀態。

自戀型人格者因為自尊心的不穩定,而有一種被支持、包容的強烈需求,但治療師不能只是在心理治療過程中一直滿足他這種需求,需在給予適當的滿足後,做暫時的斷裂,如此使他得以認識自我,進而能增加自我。

以精神分析的角度來看邊緣型人格者整體主要表現有,自我的脆弱,其焦慮的耐受力,衝動的控制力以及發展昇華的管道均較差,其較典型的症狀則有,害怕被遺棄,不穩定及緊張的人際關係,認同危機,衝動性,反覆的自殺行為,情緒不穩定,慢性的空虛感,易怒,短暫的與壓力相關的妄想性思考或解離症狀等。

自戀型人格:不穩定的靈魂自戀邊緣型人格圖片1

邊緣型人格者常有莫明的不安與衝動,對人事採用全好/全壞兩極端的看法,採取投射性認同這種原始性防衛機轉,將自我不好的部份投射到他人身上又企圖加以控制,或對他人採取理想化/貶值化的機轉。其強烈的攻擊性,一部分來自於天生的氣質,一部份則來自於幼時與母親(照顧者)不好的互動,而為了保全與母親好的互動關係,將不好的互動關係伴隨著當時生氣挫折或渴望被愛的情緒,內化壓抑在自己的潛意識中,成為其不良的內在客體關係模式,而造成此類人格者在性格及人際關係上的障礙。

在治療上有兩種看法,一種主張其因幼時缺乏扶持性、包容性的照顧,故會常有孤獨感及空虛感,在治療上應給予包容與牽引扶持。另一種看法則認為此類人格乃幼時發展過程中,無法將好與壞的自我及客體表象整合在一起,其根本上的原因乃是母親因本身的分離焦慮而壓制幼兒發展上的分離化與獨立化過程。

治療師需能適當地包容他的生氣與不安情緒,而後給予面質、澄清及解釋,對他慣用投射性認同的心理防衛機轉,則需在包容傾聽下給予解釋才能達到「解毒」的效果。

對此兩類人格違常者在治療上精神藥物,包括抗焦慮劑、抗鬱劑(特別是SSRI),以及抗精神病劑可合併使用,但基本上需以心理治療的方式,讓病人由生活經驗與人際關係的體驗中去加以探索,才能使其得到根本的自我改變。

自戀型人格:不穩定的靈魂自戀邊緣型人格圖片2

自戀型人格(Personality,narcissistic,NPD),自戀人格疾患在精神科疾病診斷統計手冊第四版(DSM-IV)里的基本特征是持續型態的夸大、過度敏感,以及缺乏神入、夸大感,、認為自己的問題是唯一,且只會被特定的人所了解:需要持久的注意與欽佩(當『表現癖』被用來定義自戀家時,有時會被拿來使用):權力感。夸大感、獨一感,和被贊賞的需求,是三個最能將自戀人格疾患與其他人格疾患區分的因素。其他相關特征,如權力或無限成功的潛意識幻想、當被批評時暴怒、羞恥和屈辱的感受、人際利用的;缺乏同理心、對他人的嫉羨和過度理想化的感受偏見。后面這些特征與疾病的嚴重度的關系,甚于人格的特定分型。持續在鏡映自體客體關系上的不足,可能產生三種人格型態:

1.渴求融合(merger—hungry)人格——這些人必須將自己持續依附到自體客體上,并常無法將自己的思想和期待自自體客體分化出來:他們毀滅性地要求自體客體持續存在于自己可及之處。

2.逃避接觸(contact—shunning)型人格——他們隔離自己以否認令自己驚懼的對別人的需要,并避免被別人吞沒與摧毀。

3.渴求鏡映(mirror—hungry)人格——他們堅持展現自己以挑起別人的接納與贊美:常在憂郁后的退縮與憤怒后的行動化爆發之間變動。

自體另兩極[理想化和另我(或孿生))的不足產生下列情形:

1、渴求理想化(ideal—hungry)人格——他們永遠在尋找自己所能贊賞者。

2、另我(alter—ego)人格——他們尋求一種與某個人的關系,那人可確立其價值,因而確立了自己的真實性。

自戀型人格:不穩定的靈魂自戀邊緣型人格圖片3

那耳喀索斯
這個名詞來自希臘神話。那耳喀索斯(希臘語:Νάρκισσος,拉丁化:Narcissus)是一名俊美的希臘青年,他拒絕了女神厄科(意譯:回聲,是一名有漂亮嗓子的女神)的求愛。他註定會愛上他自己在湖中的倒影,作為懲罰。因為沒法令他的愛變得完滿,他日益消瘦,最後變成了一朵以他命名的花——水仙。

如果沒到極端的情況,自戀被視為健康心理的重要元素。

在心理學和精神分析學上,過度的自戀可以變成病態,或者會有嚴重人格分裂/不正常的表現,例如自戀人格分裂。

這個字眼通常帶有貶義,代表誇張、自滿、自負、自我、或自私。當用在一個社會團體的時候,它通常代表精英主義,或者對他人疾苦的冷漠或不聞不問。

自戀的基因特徵

在基因科學愈來愈發達的年代,很多人都提出自戀的傾向全部,或局部埋藏在基因排序之中的說法。

自戀型人格:不穩定的靈魂自戀邊緣型人格圖片4

對孿生兒的遺傳性研究

賴夫斯利(M.D,Ph.D.)是一個專門研究人格混亂的醫生。在1993年,他和他的同事出版了一份非常重要的報告,稱為基因及環境對人格混亂的影響;報告的結論是,根據一連串的標準測試,自戀是一種很普遍的遺傳特徵。研究對象是在人口中抽出來的175對孿生兒自願者(90對同卵雙生,85對異卵雙生),每一對都做了一份分析18種人格混亂特質的問卷。報告的作者以標準方法,估量了基因與環境的相對影響。在18種人格混亂中,自戀是可遺傳度最高的一種(0.64),證明了若雙生兒有這一種特徵,多是基因遺傳的影響。在其他人格的特點中,只有四個有多於0.5的遺傳性系數:麻木不仁、身份問題、反叛與社交恐懼。報告大致上的結論是:1)與其他報告的結果一樣,有些性格具有更多的遺傳性;2)在正常與混亂的人格中,有一個連續的系統。

自戀文化

歷史學家拿殊對這個問題作出了深入的研究。他認為自戀文化,是現時無論做甚麼,也以追求物質富足去作達到快樂的標準。而這種表現成為了硬性而隱蔽的社會等級制度。自由主義在這種文化中,只存在於消費社群;而在藝術、性與宗教的層面中,已經沒有了自由的力量。

在這麼一個競爭性的社會裡,可以沒有聯盟和透明度。對於社會符號的威脅實在太多,而且很多時候也是非常難以察覺的。所以防衞和競爭便成為了生活的模式。「社群」的真正意義被損害——或消滅——並將被努力希望集結社群意識的同等物取而代之。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

TOP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