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Report thanks

[教學] 安全使用鎮靜劑

流行樂巨星米高積遜今年6月在家中暴斃,外界初時懷疑他是死於心臟病發,但其後驗屍報告指他在死前曾使用多種安眠藥及鎮靜劑,相信這才是他致死的真正原因。這次事件令公眾關注到鎮靜劑的安全性。究竟鎮靜劑有何作用?使用時又要注意甚麼?看過本文你應該能找到答案。

鎮靜劑(sedative)有鎮定、安眠的作用,以鎮靜劑進行麻醉稱為「鎮靜麻醉」(sedation)。這種麻醉方式對一般人來說可能比較陌生,但其實不少檢查和手術都經常用到。

鎮靜麻醉是介乎全身麻醉和清醒之間的狀態。接受全身麻醉的人會完全失去知覺,其間不會有痛楚的感覺,也不會記得手術的過程。其間病人的呼吸會被抑制,需以喉管協助呼吸。而接受鎮靜麻醉的人則只會有昏昏欲睡的感覺,他對身邊發生的事仍有少許知覺,但亦有人會失去被麻醉期間的記憶。鎮靜麻醉所用的藥物劑量較全身麻醉為少,病人只會進入睡眠狀態,而且可以自行呼吸。藥物只會影響病人的意識,卻沒有止痛作用,病人需同時接受局部麻醉。

病人在做檢查或手術前,難免會焦慮或恐懼,這會導致血壓上升,加重心臟的負荷,因而增加了檢查或手術的風險。此外,緊張的病人可能反抗或作出過激的行為,令治療無法順利進行。為了讓病人放鬆下來,以便進行接下來的醫療程序,醫生便會為他們進行鎮靜麻醉。抽活組織化驗、以內窺鏡作檢查或手術、脫智慧牙時,病人常會接受鎮靜麻醉,有時在冠狀動脈氣囊成形術(俗稱「通波仔」手術)中也會用到。此外,醫生亦會讓進行電腦掃描或磁共振掃描的兒童使用鎮靜劑,避免他們在檢查時動來動去,影響掃描的準確性。

進行鎮靜麻醉時,藥物的劑量需因應病人的身體狀況和所接受檢查或手術而作個別調整。麻醉科醫生會根據病人的體重計算所需的劑量,而年齡亦是另一參考因素,長者的腦部對鎮靜劑比較敏感,故他們需要的劑量通常也較年輕人低。若病人本身患有其他疾病,藥物劑量也要作相應的調節。此外,長期酗酒的人肝臟分解藥物的速度比一般人快,通常需要較高的劑量才能達到麻醉效果。至於有服用鎮靜劑習慣的人士,由於身體已適應藥效,麻醉時也需要較高劑量。

本身患有多種疾病的人士,對鎮靜劑的反應難以預測,因此並不適宜接受鎮靜麻醉。智障人士在注射鎮靜劑後,未必能回應醫護人員的指示以配合治療,所以醫生通常會為他們進行全身麻醉。而睡眠窒息症患者對鎮靜劑特別敏感,藥效可能令睡眠窒息的情況變得嚴重,故麻醉時要更小心監察他們的情況。

鎮靜麻醉一般不會導致長期的副作用,但鎮靜劑可抑制腦部活動,在麻醉過程中有機會抑制呼吸,且藥物可引致氣道收窄,如未有及時處理,病人便有缺氧的危險。此外,鎮靜劑與部分藥物共同使用會產生相互作用,抑制呼吸的副作用將倍增,如果病人本身有服用安眠藥或鎮靜劑的習慣,接受鎮靜麻醉時無法自行呼吸的風險將較高。

鎮靜麻醉最好由麻醉科專科醫生進行,現場必須備有供氧設備和急救設施,而負責的醫護人員亦需具備專業急救訓練,以便迅速處理各種併發症。若病人在鎮靜麻醉期間出現併發症,醫生或需要為他即時進行全身麻醉,故病人在檢查或手術前的6小時內需停止進食,術前4小時亦要避免飲水。

麻醉期間,醫生會逐少注射鎮靜劑,同時觀察病人對藥物的反應,以便調節劑量。醫生會一直監察病人的血壓、心跳、含氧量等維生指標,並在停藥後繼續監察病人,直至血壓、心跳和含氧量回復正常水平,以及病人清醒為止。

停藥初期,病人仍處於剛睡醒的狀態,通常要經過一段時間才能清醒,加上部分檢查或手術要求病人事前禁食,治療時又會造成不適,病人在完成鎮靜麻醉後往往會感到力不從心。為安全計最好由家人陪同病人回家休息,當晚亦要家人整晚陪伴。

鎮靜劑可影響腦部狀態長達一天,即使病人表面上已經清醒,但其判斷力可能仍然受藥物影響。因此,病人在鎮靜麻醉後不宜立刻進行精細的工作,不宜駕駛,也不宜做重大的決定,例如簽署法律文件。

鎮靜劑為處方藥物,必須由醫生處方及使用,濫用可致上癮。苯二氮平類藥(benzodiazepines)是常用的鎮靜劑,該類藥物如「咪唑安定」(midazolam)的用途廣泛,脫智慧牙時就經常用到。此藥見效快,注射後1、2分鐘已可令病人昏睡。如需中途弄醒病人,可注射解毒劑flumazenil。然而,flumazenil的藥效較咪唑安定短,解毒劑藥效消失後病人或會再次進入昏睡狀態。

「異丙酚」(propofol)是另一強效鎮靜劑,米高積遜死前就曾注射此藥。異丙酚藥效一般維持5-10分鐘,此藥並無解毒劑,故需待藥力自然消退。

「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是近幾年才開始在香港使用的新藥,其抑制呼吸的副作用較微,藥效可超過1小時。右美托咪定的另一優點在於其安眠作用,苯二氮平類藥雖能令人入睡,但用藥後睡眠質素通常欠佳,而右美托咪定卻能讓人進行自然睡眠狀態。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

TOP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