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Report thanks

[台澳地區] 遠見創見塑就經營之神樸實樸素打造不滅傳奇

(明報)10月19日星期日05:05
【明報專訊】在台灣  有「經營之神」之稱的王永慶10月15日在美國  去世,享年91歲。台灣島內不分藍綠,對這位一手打造出台塑集團的企業家送上崇高致意,深藍的《聯合晚報》指出,王永慶受人尊重,是因為「他一直在觀察、呼應台灣的變化」;民進黨  主席蔡英文則表示哀悼、不捨,盛讚王永慶對台灣經濟的卓越貢獻。在北京  ,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讚揚王永慶是「著名的民族企業家」,「為台灣經濟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為促進兩岸經濟交流合作做出了突出成就」。

不分藍綠一致讚好

一個商人的去世,在族群被擺弄得瀕於分裂的台灣,獲得不分界限的感念,更獲大陸當局不吝嗇溢美之詞來表達敬意,這是極不尋常的。王永慶受到海峽兩岸  中國人的懷念,除了是他以200元台幣起家、胼手胝足建成如今巿值2.4萬億台幣的台塑集團的幹勁,還有是他勇於開拓的視野和胸襟,以及走出困局的膽識和勇氣。

各界對王永慶的記念,多有提及王永慶的「最痛」──1990年代初,王永慶準備開拔到大陸福建海滄建設化工廠,據當時傳媒報道,台塑在海滄的投資達70億美元  ,王永慶女兒王瑞華憶述說,海滄計劃倘若成功,台灣石化產業會從此改觀,台灣中小企業競爭力亦會因而提升。

在今天兩岸關係緩和的日子,台商渡海到大陸投資,早已成為兩地經貿關係的常態行為,但王永慶設計海滄計劃時是1992年,那時兩岸關係是剛從冷戰陰霾緩慢恢復過來的乍暖還寒,汪道涵——辜振甫的新加坡  破冰之行還差一年才舉行,但王永慶已然觀測到台灣的局限,構思在海滄設廠。這是一項了不起的戰略構想,把台灣的化工業上、中、下游統合,但更應指出的是,當時已是古稀之年的王永慶摒除政治和意識形態歧異,務實跨出第一步。《聯合晚報》指王永慶「不曾脫節,不曾落伍」,可謂貼切準確。

海滄是王永慶的「最痛」,但也是海滄折射出當年台灣當局的執迷不悟,無視人民福祉的剛愎自用。當時的台灣政府對兩岸經貿交往橫生阻撓,總統李登輝  以「戒急用忍」卡壓,在台塑與大陸簽合約前夕,台北當局對王永慶連下3招:一、停止台塑三家母公司股票交易,二、要求銀行凍結台塑資金往來,三、限制台塑高層出境。台塑面對打壓,海滄計劃胎死腹中,成為王永慶永遠的遺憾。時移勢易,國民黨  重新執政,兩岸關係踏入漸見春意的和煦,馬英九  在雙十講話指出,台灣會逐步推動包機直航、大陸遊客赴台觀光、小三通擴大等等,「為海峽兩岸開創一個開放而穩定的新局」,對早有遠見的王永慶而言,這不啻是一個遲來的肯定,也是對當年蓄意打壓台塑的偏狹意識形態的否定。

王永慶是在全球金融海嘯惡浪滔天之際離世的,這使人感慨良多。在台灣,王永慶最為人稱道的是他的樸素誠懇,在一個曾經是黑金政治猖獗的地方,王永慶和台塑從未傳出非法醜聞;他每天破曉即起,閱讀以持內,運動以壯外,夫婦一同上課、以毛巾為用具的「毛巾操」成為台灣社會美談。這些勤樸的生活小節,或許可以解說為何在台灣十大賺錢企業中,只有台塑一家是製造業的原因。只不過在今年之前,全球陷入難以自拔的金融狂飈,賺錢只是手指頭按幾個電話號碼即得的易事,台塑卻在鬧哄哄的大氣層裏埋首於看得見的實業而非看不見的「概念」,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此之謂也。

10月11日,台北舉行了一次對談,參與的是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楊振寧  和香港科技大學  校長朱經武  。中央社的報道說,會上,朱經武說,美國作家馬克吐溫說過,「沒有一種滿足,比你第一個人到達那個地方來得更大」。朱經武說,這句話影響他很深,他就是喜歡追求「呼吸到沒人呼吸過的空氣」的感覺。殆無疑問,這是遠見的彰顯,王永慶身上也有這種特質。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

TOP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