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Report thanks

[國際] 卡拉季奇就擒別的屠夫哪裏去了

(明報)7月27日星期日05:10
【明報專訊】西方傳媒稱為「波斯尼亞屠夫」的卡拉季奇,匿藏13年後束手就擒。卡拉季奇被指在1990年代的波斯尼亞內戰中,策劃對當地回教徒的屠殺,造成逾30萬人死亡;1996年,前南斯拉夫問題國際刑事法庭指卡拉季奇涉及種族清洗及違反人道兩項罪名,其後他在重重包圍下離奇逃脫,13年後卻輕易被人手到拿來。如今已成階下囚的卡拉季奇滿臉白鬚,昔日強悍之氣蕩然無存,意喻了塞爾維亞  勢力在巴爾幹半島的消弭。

歐洲人對有「歐洲火藥庫」之稱的塞爾維亞一帶地區極為敏感,很大原因源於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年6月,奧匈帝國皇儲費迪南大公,在薩拉熱窩視察時,被塞爾維亞族青年普林西普槍殺。奧匈帝國以此為藉口,同年7月在德國  支持下出兵塞爾維亞,為最終死傷3000萬人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拉開戰幔。二次世界大戰後,南斯拉夫由強人鐵托掌權,塞爾維亞、克羅地亞及回教徒三族在鐵托治下貼貼服服。然而,這種寧靜只是一時而不是一世,當鐵托逝世、蘇聯集團分崩離析,壓抑多年的火山終告爆發。

南斯拉夫國內三大族裔,塞爾維亞、克羅地亞、回教徒之間有着夾纏不清的歷史恩仇,只是怯於鐵托的權威,各族才不至兵戎相見。但當鐵托這個緊箍咒遽然而去,趁着蘇聯東歐政治解體的「蘇東波」大潮,幾十年的深仇大恨一發不可收拾,1984年冬季奧運  會主辦城巿的薩拉熱窩,繼上世紀初的政治刺殺,再次陷入槍炮聲四起的仇恨深淵;南斯拉夫國體更是一化為六,成為今天的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波斯尼亞、黑山、馬其頓和斯洛文尼亞6個獨立國家。

塞爾維亞在這場分裂過程中是焦點所在,這固然與它曾經主導南斯拉夫之故,但更重要是塞爾維亞與俄羅斯  同屬斯拉夫民族,同樣信奉東正教,雖非親生兄弟,但也有堂表之誼。另外就是南斯拉夫瀕臨亞得利亞海,地處北約  南翼,扼着通向地中海咽喉,冷戰年間,鐵托就憑這得天獨厚的戰略要塞,來回游弋於東西方兩大集團之間,蘇聯美國  也得讓他三分。

但這套絕妙的國內外平衡術,隨着鐵托1980年去世成絕響,全球209個代表團參加的盛大喪禮意味強人統治從此離去;12年後,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解體,揭示混亂及殺戮的降臨。塞爾維亞是前南斯拉夫的主要族裔,順理成章在後南斯拉夫時代挑起主要角色,與同是斯拉夫民族的俄羅斯關係也密切,但西方國家另有打算,他們就是不希望斯拉夫民族的影響在巴爾幹半島繼續擴大。在這樣的戰略背景下,前南斯拉夫分裂一次又一次,內戰一場比一場殘酷,不但爆發了塞爾維亞族對回教徒的屠殺,也發生克羅地亞族對塞爾維亞族和回教徒的屠殺,回教徒亦對塞爾維亞族大開殺戒,殺氣騰騰血流遍地,是世紀末最血腥一頁。

一國利益壓倒普世公義

突顯西方的虛偽

卡拉季奇在塞爾維亞族屠殺回教徒慘劇中扮演了一個極為主導的角色,必須受到國際譴責和懲罰。但是,受西方國家支持的克羅地亞族和回教徒卻有不一樣的結局,他們其中的一些頭面人物雙手也沾滿異族鮮血,但卻不在國際法庭的通緝名單上。原因不言自明,把塞爾維亞勢力踢出巴爾幹、留下克羅地亞等是西方世界的最大利益。類似情况屢見不鮮,1970年代中南美洲眾多獨裁小國刻意逢迎美國的地緣政治利益,由此避過打壓人權的譴責,這就是一國利益壓過普世公義的例子。

不患寡而患不均,當人們為卡拉季奇落網拍掌歡呼,也應該把涉及在前南斯拉夫進行屠殺的其他族裔領袖繩之於法。公義不是用來說說的,而是必須讓人看得見(justice must be seen to be done),國際法庭的專家應該非常明白這句話的意思。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

TOP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