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Report thanks

[國際] 蘋論:滯脹捲土重來機會不大

從越南到日本,從中國到印度,從美國到歐盟,通脹數據都在惡化,物價上升的趨勢仍然未平息。就以歐盟為例,五月的通脹數據升至百分之三點七,是九二年以來的最高數字。中國的物價指數雖然比最高 時稍為回落,但仍處於百分之七點七的高水平。
正因為通脹上升的風險加劇,不同國家及地區的中央銀行都開始改變利率政策,從減息轉為維持息率不變,有部份央行更已開始採取加息行動。美國由於經濟衰退與通脹同時出現,有的人擔心聯儲局為免出現七十年代的滯脹(Stagflation )而大幅加息,令全球市場更波動,令全球經濟增長蒙上陰影。
究竟美國會否出現七十年代般的滯脹情況,不同的經濟學者、分析員有不同的意見,著名經濟學者克魯明(Paul Krugman )也加入戰團。克魯明認為,油價飛升,原材料及商品價格上升無疑增加通脹的風險,但單憑這些商品價格的上升不會引致持續、長期的高通脹又或是滯脹,因為勞工的薪酬並沒有隨 物價上升而大幅攀升,物價升工資升的惡性循環並沒有出現。
克魯明舉出一九八一年美國煤礦工人加薪的例子。指當時因油價及其他貨品的價格大幅飆升,美國煤礦工人經過多番談判後與資方達成協議,從八一年起的三年內每年加薪百分之十一。其他行業的工人或從業員在高通脹下也爭取到雙位數或接近雙位數的加薪幅度。克魯明認為,正是在這種物價升、工資升的更高的惡性循環下,才令美國在七十年代後期到八十年代初期出現持續的高通脹,嚴重損害美國的經濟表現。
今天的情況跟當年大有不同。通脹雖然已不斷升溫,但工人的薪酬並沒有跟隨上升又或只有輕微上升,雙位數的加薪協議更是聽也聽不到。這一方面反映全球化對工人薪金的抑制作用,另一方面則顯示工會失去了討價還價的能力,再不能爭取較高的加薪協議。在物價上漲但工資不漲的情況下,對商品以至燃油的需求將會快速下降,供需失衡的現象將加快結束,物價上升的速度也將會迅速放緩。
克魯明這樣的分析未必人人同意,但他指出的現象卻很符合實際的情況。自從八十年代中期開始,工會的力量已被大大削弱,工人特別是服務業工人的薪酬升幅非常有限,即使物價上升也不會扭轉這個弱勢。只要工人的薪酬維持穩定,通脹便不可能像脫韁野馬般失控。
更何況美國經濟正在逐步轉弱,對各種產品的需求包括汽油的需求將會減弱。當全球最大的進口國削減需求時,商品的價格怎麼會長期高居不下,通脹的壓力怎可能持續增加呢?
因此,油價及商品價格雖然高企,但高油價不會引發物價持續、長期的上漲,不會令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超高通脹重臨。只要超高通脹不重演,各國央行特別是聯儲局大可不必急於加息,也不用大幅加息,因為疲弱的需求自然會令過高的物價、油價重回正軌。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

TOP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