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06月15日星期日05:10AM
【明報專訊】最近一段時期,從美國 到日本 ,從韓國 到台灣 ,都出現強度不同的政治震盪﹕美國是奧巴馬 脫穎而出之後冒現的政治新局,他以有色人種身分單挑共和黨的麥凱恩,黑白之爭引發熱烈討論;
日本則是首相福田康夫成為二次大戰 以後第一個被參議院投不信任票的內閣總理大 臣;韓國則是總統李明博的「CEO治國」徹底破產,總理率領內閣辭職;台灣則是馬英九 上台不足一個月,閣員裏爆出有人擁有美國居留權(綠卡)的風波。
表面上這些都是政治爭執,然而仔細閱讀,這些國家及地區的政治紛爭背後都與經濟有千絲萬縷關係。馬英九就職總統後,內閣成員的綠卡爭論只是表面問題,核心是馬英九上任後,經濟並非像預期那樣馬上升,相反是物價繼續高踞不下,汽油價格大幅上漲,股巿在馬英九上台短短不足一個月間下挫逾一成,巿值蒸發1.85萬億元新台幣。台灣社會在馬英九當選後沒有如願風生水起,民怨在執政黨的綠卡問題上迅速發酵鬧大,原因就是「錢」字作怪。
在日本,首相福田康夫內閣的支持率跌至低於20%的生死線,僅靠執政聯盟在眾議院的多數票,才能頂住不信任議案,但縱使議案沒有約束力,福田也很難再呆下去。福田民望劇跌的原因也是與經濟有關﹕政府計劃每公升汽油另外收取50日圓 汽油稅,在油價日升一日的今天無疑是政治自殺;涵蓋老年人的新醫療制度也惹起反彈,以前不必交納醫療保險費的老人如今要自行付費,引起不少國民不滿。有分析說,一個政府的民望掉到20%以下,已是進入下台前的倒數階段。
韓國的政治不穩明顯是經濟因素拖動,「CEO治國」、「經濟747」一度在李明博上台前後成為當地耳熟能詳的口號式名詞,可是客觀上的經濟情不是光喊喊口號便能解決的。由於物價飛漲,李明博的鴻圖大計不單沒有辦法全數實現,反而是形勢更加吃緊——韓國統計廳的今年首季家庭收支數字顯示,貧富懸殊日漸惡化,收入處於上游的家庭每月平均收入是下游家庭的8倍,這是2003年這項統計開始以來的最大差距。物價則在同一時期大幅上升,家庭燃料費、電費、水費支出比去年同期增加14.6%。憤懣的民眾最近終於在美國牛肉入口一事上找到發泄空間,內閣總辭能否解決困局仍待觀察。
美國政治則全是經濟主導,次按危機引發社會對經濟衰退的恐慌,奧巴馬和麥凱恩不約而同把競選焦點放在復興經濟上。美國總統選舉,除了1968年和1972年這兩屆被越戰議題所牽引,其餘基本都是經濟因素決勝負。1992年大選,新生代候選人克林頓 面對爭取連任的老布殊 ,打出「這是經濟問題,蠢材!」口號,把造成經濟凋敝不振的矛頭指向對手。今年美國經濟情較諸1992年還要差,奧巴馬和麥凱恩都知道勝負關鍵不完全是膚色之分,而是誰能救美國經濟於水火。奧巴馬陣營的策略,是指摘麥凱恩師承布殊父子,所提出的減稅方案骨子裏是劫貧濟富;而麥凱恩就把奧巴馬描繪成卡特二世,說他要把公帑都花光;雙方都把經濟不振的責任歸咎於對手的政黨,而把人們對未來的良好寄望放在自己身上。
證諸歷史,在資本主義國家和地區,選舉勝敗的關鍵主要是內政議題,外交只有在特定時刻才能起作用。英國 名相邱吉爾的自身經歷便是一個很好例子﹕二次大戰年間,邱翁帶領英國上下打了一場漂亮的大不列顛保衛戰,成為當時風雨如晦的自由世界一盞不滅明燈。大戰剛結束,邱吉爾的保守黨卻出人意表的在大選中慘敗,工黨提出建設福利國家的倡議,對經歷困苦多時的國民來說,沒有一個承諾比這更有吸引力;當然,更沒有人會寬恕未能實踐承諾為人民帶來溫飽的政客。馬英九、福田康夫、李明博、奧巴馬和麥凱恩現時面對的各種政治壓力,說明若經濟搞不好,要實現連任或上台執政等政治宏圖,一切免談。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