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華社消息科學家利用納米技術製造出一種新型光源,這種納米尺度上的『手電筒』可望幫助人們探查細胞內部。 科學家通常用電子顯微和掃描技術觀察細胞內部的活動,但電子束會對生物物質造成損害。可見光的傷害較小,但由於波長較長,通常難以用其獲得清晰圖像;科學家也可以採用一些特殊方法,用可見光成像,但這些方法有著較強的傷害性或毒性。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科學家在新一期英國《自然》雜誌上報告說,他們發現用鈮酸鉀產生的納米線可以成為傷害較小的可見光光源。鈮酸鉀是一種毒性低的物質,室溫下化學性質穩定。研究人員把鈮酸鉀納米線放在溶液中,用紅外鐳射照射,形成『光陷阱』。這種納米線形成的『光陷阱』可以吸收一部分紅外光,然後改變其頻率,以綠色可見光的形式釋放出來,效果就像微小的『手電筒』。
請按『讚好』,接收更多相關主題。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