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Report thanks

[醫療保健] 心臟病患中藥調補前要留神

秋冬宜進補,但中藥調補從來是冠心病、心房顫動患者要小心的課題,只因疾病使然,病友大多正服用薄血藥以減低中風機會,若自行亂補身誤用可「通血管」的活血化瘀中藥,分分鐘會「薄(血)上加薄」,更增出血風險……

臨床西醫治療心血管疾病,很廣泛應用薄血藥物,而薄血藥物一般包括兩大類:
抗血小板藥物:主要針對動脈栓塞徵狀如心血管栓塞或腦血管栓塞,多用於冠心病患者,常用藥如阿士匹靈等。

抗凝血藥物:主要用於心律不正病例如心房顫動個案,以預防及減低血流不暢在心臟形成血塊,可能隨循環系統泵血上腦引起栓塞腦血管(中風)的風險,另有約10%病例血塊會走去腦部以外位置,例如腸道、腎臟或下肢血管,亦可能引發腸壞死、腎衰竭、下肢缺血截肢等風險。舊式藥物代表是華法林(Warfarin),近年有新一代藥物選擇如Apixaban、Rivaroxaban 及Dabigatran Etexilate。

心臟科專科醫生陳偉康直言,上述所有薄血藥物,都會增加病患的出血風險,當中以舊式的抗凝血藥物華法林風險最高,1 年約有1%的出血風險,亦即全身都可以出血的徵狀,包括外出血及內出血。「例如常見的外出血徵狀是皮下出血(皮膚有瘀),至於內出血則是腸胃出血(病患會吐血或痾血),甚至嚴重的腦出血中風。雖然以抗凝血藥物為例,新一代藥物的出血風險已較舊式華法林減超過一半,風險低於0.5%以下,且病人在食物或其他藥物相沖的禁忌亦有大減,就是含豐富維他命K 的綠葉蔬菜、水果如提子及西瓜等,也可安全食用不擔心影響病情。但服用中藥仍建議要特別小心,尤其是以療程計的調理,始終部分中藥如田七等亦有薄血作用,中西藥撈埋服用便容易『薄上加薄』,病人出血風險很容易有所增加也不自知。」

他強調,醫生有需要處方薄血藥給病患,目的是要預防中風,其中像高危中風的心房顫動病例,如沒正確服用藥物控制病情,1 年內的中風機率可達10%之高。「所以病人擅自停藥(薄血藥)會增加中風危險,擅自加藥(活血中藥)亦然。若說間中屋企煲中藥湯吃一次半次,相對影響還不太大,但長期調補必須要小心,因為新一代藥物出血風險相對低,大部分病人已不用驗血監測病情,在此情況下,若病人不知中藥藥性跟本身所服用薄血藥物有沒相沖,最穩陣還是不要服用。」

的確,不知藥性胡亂調理補身,對心血管疾病患者而言,效果很可能適得其反,就連註冊中醫師趙仕祥亦同意此說。「坊間多的是保健資訊,都在說活血化瘀中藥通血管好,而田七、丹參更是不少人都知的強效活血化瘀中藥,可有助稀釋血液使血循環改善。其中部分人更會慣性去中藥店以丹參、田七加石斛及花旗參打粉食用,但這真的很危險,因為用量比例多少難調配,亦沒其他中藥材配伍,一旦正服用薄血藥的心血管疾病患者誤用,溢血(出血)風險就會增加。」

但若問:有心血管疾病患者可以補身嗎?趙醫師會肯定的答:可以。「前提是不可自行亂用藥,必須要由註冊中醫師指導下辨證虛實調補,這才可針對調配中藥應用比例及藥材配伍以補氣攝血,令出血風險減低。」

他指以中醫理論分析,心血管病患的血管栓塞風險主要有兩大成因,一是病患身體「氣」不足,以致氣難推動血,血液流動慢易塞血管,此為虛證,病例多見氣短氣促、精神欠佳、睡再多也不夠等表現;二是血液過度黏稠所致,亦即實證,病患表現多見胸口痛、頭痛等痛症或發熱狀態。「以中藥調治補身,例如虛證氣不夠者,可配伍加人參、北芪;而實證視乎影響臟腑,例如血稠病位在肝,亦可配伍用疏肝藥如鬱金、烏藥等,基本在醫師控制用量下,病患出血風險可大減,而調治目的是令病患體質偏向平和,令患者生活質素提高,可以正常食得行得瞓得返工都得,具有穩定病情的正面作用。」

事實就臨床所見,趙醫師指心血管疾病患者常見偏虛體質,而當身體持續偏虛弱,也有可能影響病患活動能力及生活質素,部分甚至可能體弱到連行快步都無氣無力,連帶情緒也受到困擾。「中醫有『秋收冬藏』之說,當下步入秋冬,其實適合病患調治補身,以助平衡天氣,令身體抵抗力處於較高水平,減少疾病影響。舉例如偏虛體質者其一常見表現心氣不足,調補可用補心安神藥方,藥用黨參、北芪等以補氣;偏虛體質要補腎者,又可配伍狗脊、杜仲等中藥以對症調補腎氣。」他表示,一般病患經中藥調理1-2 個月可初見成效,人會較有精神力氣,當調整身體氣血至合格水平後,再配合做適量運動,對整體病患體質改善才會較理想。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

TOP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