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Report thanks

[醫療保健] 手足口病,時刻預防

手足口病不時爆發,對上一次是今年五、六月期間,以為踏入八、九月逐漸入秋會減退,但根據過往紀錄,秋季都是高峰期,甚至冬天爆發亦試過。還有要提醒是,此症愛在兒童圈子肆虐作惡,但成年人亦可中招,病徵比幼兒可以來得嚴重。

馬太的兒子今年8 歲,上月突然發燒,以為是一般流感,在家服食退燒藥、多飲水、多休息。豈料翌日高燒至39.6 度,馬上看醫生,醫生指都是一般流感,處方退燒、消炎、止咳止鼻水等藥物。「囝囝一直徘徊38 點幾的高燒,人好累,胃口欠佳,只想睡覺。」後來吃完所有藥物仍有燒便再看醫生,醫生一照喉嚨,便說他是手足口病,因「吊鐘」位置及上顎滿佈點點潰瘍。

馬太記得兒子3 年前都曾患過手足口病,那次更高燒至抽筋要入院:「那次真是嚇死,幸好最後都沒大礙。印象中第一次手足口病是手腳都有紅點然後變成水泡,今次完全沒有,所以沒有聯想到是手足口病。」數天後,她的兒子燒退了,人回覆精神有胃口,但為免傳染同學,休息了兩個星期才上學。

兒科專科醫生王曉莉指出,手足口病屬於病毒性的感染,通常由腸病毒家族中的柯薩奇病毒A 型和EV71 型引起,兩種病毒之下又細分不同的亞型,正因為類型眾多,所以曾患手足口病者,均不能終生免疫。「手足口病全球都有,不同地區爆發的類型可有所不同,但整體來說,在東南亞地區罹患人數較多,EV71 型於98、99 年在台灣出現大爆發,不但引致大批兒童感染手足口病,有病人併發了腦炎,以及出現死亡個案,引起大家對此病的關注。」香港手足口病高峰期為夏天和初秋,即5 月至8 月之間,但在前年2013 年冬季曾出現小爆發。另外,雨水較多的季節,爆發的機會會高一點,所以手足口病可以全年皆見。

手足口病主要透過接觸患者的鼻或喉嚨分泌物、口水、穿破的水泡和糞便或觸摸受染污的物件而傳播。此病傳染風險頗高,病毒可在身體上停留一段長時間,尤其EV71 型病毒主要集中在腸道,患者排出的糞便亦具傳染性。就算患者康復了已無徵狀,但病毒仍可逗留在腸道長達12 星期。因此若家中有人患上手足口病,其他家庭成員無論大人、小孩都頗大機會同樣受感染。

初期病徵是發燒、喉嚨痛甚至嘔吐,發燒兩、三天後,檢查口腔上顎會出現紅色點點,逐漸形成水泡,這些水泡會產生痛楚,嬰兒飲奶、幼兒進食會覺得痛楚。「手足口病的徵狀分兩大群譜:一、皰疹性咽喉炎,即發燒和口腔長水泡,偶爾夾雜鼻水;二是口腔先有水泡,兩、三日後手掌腳掌同樣出現紅點,然後形成水泡。這兩種徵狀都常見,很多家長誤以為第一種只是口腔長水泡,就不是手足口病,其實皰疹性咽喉炎都是手足口病病毒家族之一,只不過表現出來的徵狀不一而已。」王醫生提醒,第二種手腳有水泡一類傳染性高,因不止鼻涕口水帶有病毒,穿破的水泡同樣可傳染他人。

由於扁桃腺、鵝口瘡都是在口腔出現腫痛或潰瘍,這兩者與手足口病怎區分,王醫生解釋:「扁桃腺發炎在該位置出現紅腫,而鵝口瘡屬於真菌感染,分佈於兩頰內側,瘡的形態像一層薄薄的喱士花,與手足口病的潰瘍集中在上顎,三者分別明顯,醫生在臨床上也容易斷症。」

手足口病患者會有發高燒情況,王醫生指此症並無相關藥物對治,大部分屬於支援性治療,高燒與一般發燒的處理方法相同,包括服用退燒藥和多飲水,因為手足口病患者口腔痛楚,多不想飲食,容易造成缺水。手足口病的高燒可引起抽筋,但比率不算特別高,一如一般發燒,溫度突然飆升容易誘發抽筋。因此兒童發燒時要服用退燒藥和多攝取水份外,也不時用溫水抹身,當體溫下降,有效減低出現發燒抽筋。

發燒時採用退熱貼與否眾說紛紜,王醫生指效果不大,因為退熱貼只是局部降溫,發燒降溫必須整體,用溫水抹身或洗澡更有效。大部分手足口病能在一個多星期自行痊癒,惟部分個案會有併發症。「家長要留意是,若子女患病期間高燒不退、精神狀態轉差、持續嘔吐、突然手軟腳軟無法行路,病毒可能入侵中樞神經系統,有機會併發腦炎、腦膜炎或脊椎神經問題,必須馬上送院。」

手足口病不是兒童專利,成年人一樣有機會被傳染,王醫生指出:「大人個案有一些完全無徵狀,感染了也不知道。我們近年都常見一些父母照顧患病的子女後,自己之後也染上,徵狀除了口腔潰瘍外,手腳的水泡也比較嚴重,甚至有手腳脫皮及脫甲的現象。脫甲是否與手足口病有直接關係我們仍未清楚,大多數脫甲後數月再重新長回。」她提醒若家中子女患上手足口病,家長們要用1 比49 較濃的消毒劑清潔家居,作大範圍清洗,以免病毒四處散播,連自己也受傳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

TOP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