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Report thanks

[醫療保健] 初夏減患病機會,重點在保護正氣

香港一年有四季,現在是五月下旬,即將踏入初夏了。在夏季期間,究竟我們怎樣做,才可以保持精力充沛、減低患病的機會?重點在:保護正氣。中醫提出正氣存在,邪不可干,但現代都市人一些生活習慣,都會不知不覺間傷及正氣。香港中醫學會副主席、註冊中醫師鍾啟福表示,以長嘆冷氣為例,人容易因室外溫差過大「攝親」而惹上感冒。如果晚間開著空調睡覺,使身體遭受風邪、寒邪侵襲,損傷了正氣。「夏季人體毛孔相對張大,熟睡時全身新陳代謝減慢,體溫調節能力下降,身體抵抗力變弱,這時吹空調或睡地板會使寒邪更容易進入體內,陽氣不足則易生病。」

運動完後馬上吹空調,也容易引起外感。再者,夏天運動可以促進血液循環,鍛練身體,並將體內濕氣排出,可是不少年輕人運動後即時用冷水降溫,人體溫度調降是需要時間適應的,運動後毛孔疏鬆,一下子突然沖冷水涼會使濕氣進入體內,更多的寒邪進入體內會損傷陽氣。說到夏天飲食壞習慣,非吃生冷食物莫屬。「根據『春夏養陽』的原則,夏季飲食宜溫,不宜生冷。夏季人體的陽氣呈向外散的趨勢,體內陽氣比起其他時期相對不足。這時,進食過多的生冷食物,會對人的陽氣造成比較嚴重的傷害。過於寒涼還會助濕生痰、傷害脾陽,飲食清淡既可促進食慾,亦有利於消化。」

事實上,為達到養生防病的目標,中醫提倡順應四季陰陽的變化規律來調整個人的起居、飲食、作息等。《黃帝內經》提到的四季養生論:「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只要把夏天「生長陽氣」這個環節做得好,不但夏季時節能收到增強體質之效,就連秋冬季節都能減少疾病的發生。

鍾醫師表示,順著「陽長」規律的養生方法包括:< b>r1.遠離寒邪:《壽世保元》中說:「夏日伏陰在內,暖食尤宜。」夏季養陽要遠離寒邪,進食和暖易消化,戒生冷食物,雪糕、凍飲都不適合。夏天可多用薑類食材去溫中散寒,例如生薑、紅糖、陳皮一起沖水服用,效果很好。

2.暖水洗澡:暖水洗澡能使身體血管擴張,有利於機體排毒,並且能夠補充陽氣,水溫微暖。溫水泡腳則可供給能量,通調氣血,改善心臟功能,增加足部的血液流動和促進人體新陳代謝,水溫可調校在38 至42 度左右,泡15 分鐘,四肢冰凍人士可加生薑數片。高血壓、孕婦及心臟病人士不適合泡腳。

3.適時運動:《易經》云:「動則生陽」,夏天運動可改善新陳代謝,促進血液循環,並加強熱耐性,提高人體調節溫度的功能,反之身體經常靜止,血液不暢順,減低對外間溫差的調節力。別選擇陽光最猛烈的時間運動,免得汗出太過會傷正氣,早上溫和的太陽時鍛練,有助溫補陽氣。推介跑步、游水、氣功等運動。

4.做艾灸:夏季經常在家裡做艾灸,可以起到保養陽氣的作用。足三里乃足太陰脾經合穴,此穴位多氣多血,長時艾灸可強身健體,它位於小腿前外側,外膝眼下3 吋,脛骨前脊外側一橫指處,手持艾條相隔皮膚約1 至2 吋,感到溫暖即可,不需過熱,養生保健可每天艾灸一次,每次20 分鐘。

5.健脾化濕:夏季的最後一個月即長夏,與脾臟相應,脾性喜燥而惡濕。這個時候天氣濕度較重,人比較容易感受濕邪,一旦體內濕邪太過,會造成脾虛情況。所以長夏飲食宜少油膩、戒生冷,脾虛體質的人可少食多餐,食療上可以服用健脾化濕的中藥,如白朮、蓮子、茯苓、陳皮、砂仁、薏仁之類,既能健脾,又可祛濕。

他提醒,體質偏向虛寒,往往正氣不足,有怕凍、容易疲勞、手腳冰冷或腸胃感冒等明顯症狀,這些人尤需要養陽;隨年齡增長,陽氣下降,故養陽對年長人士也很重要。本身體質平和及偏熱,或未有傷及正氣,相對只要一般注意便可。

食療介紹

蓮子百合燉冰糖
材料:蓮子、雪耳15 克,鮮百合、炒扁豆各30 克,冰糖適量。

製法:蓮子去心,與百合、雪耳、炒扁豆、冰糖放燉盅內,加水適量隔水燉兩小時後食用。

功效:養心、健脾、安神。適合心脾兩虛,夜睡不安者。

淮山薏米芡實粥
材料:山藥、薏米、芡實各15 克、陳皮一角、梗米及瘦肉適量。

製法:將以上食材熬粥食用。

功效:健脾益胃祛濕。對經常疲倦、胃口不佳、大便稀爛、脘腹脹滿人士尤其適宜。

為預防夏季傳染病埋身,鍾啟福醫師建議在家居使用中藥薰蒸來抗流感殺病毒。材料有板藍根15 克、連翹15 克、金銀花15 克、貫眾9 克及甘草6 克,把以上中藥用水煎煮,放入盤中,以蒸汽薰蒸家居房間,可有效預防外感熱病。同時注意個人衛生,家居空氣流通,預防流感。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

TOP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