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Report thanks

[醫療保健] 認識「濕疹」

濕疹惱人,相信無人反對,尤其患者或家中有人患有濕疹,體會更深。中醫對治此症,採用辨證論治,有內服中藥有外搽藥膏,並因應病情而有所調整,一般而言效果良好。惟中醫師指出濕疹病因複雜、復發率高,患者必須要對此症有所認知,才是對應之策。濕疹名稱眾多,早在東漢時期,已發現有濕疹的記載,註冊中醫師李廣冀指出,當時稱為「浸淫瘡」,病徵包括出現皮疹、流黃色水液、痕癢及可在全身性出現的疾病。其後會按不同的出現部位命名,如在男性陰囊出現稱為「繡球風」、在手肘內側及膝後則名為「四彎風」、嬰兒飲奶引致的面部濕疹叫「奶癬」等,後期才統一為「濕瘡」。

中醫認為,急性濕疹有內、外之因。內因多為患者素困濕,鬱久化熱,或因飲食不節傷及脾胃,濕邪困脾、濕熱內蘊;外因多為風邪所侵,風、濕、熱三邪搏於肌膚,以致血行不暢,營失和而發病。慢性者則多由急性濕疹演變而來,久病傷陰,耗傷津血,以致血虛生風,肌膚失養所致;亦有情志憂鬱陰血虧損者,或過食幸辣食物,燥火傷陰而發。

濕疹有6 大特點:一、病因複雜不明;二、對稱發作;三、多形損壞(出現形式有水泡、丘疹、結痂、脫皮等皮膚損壞);四、痕癢;五、滲出傾向(濕疹位置流水或流血)及六、反覆發作。上面六項可單獨或幾項出現在患者身上,屬於濕疹的典型徵狀。儘管此症病因雜不明,但它與壓力、飲食、天氣變化有莫大關係。「感冒完後亦有可能出現濕疹,因病毒感染,可擾亂人體的免疫力,導致脾虛困濕,加上當事人先天不足(有濕疹的基因),便容易發作。」

不同年紀的好發部位

嬰幼兒:濕疹在頭面上最常見,因為嬰兒常流汗和感懊熱,濕熱向上蒸發,因此濕疹常出現於他們的頭臉上。小孩長濕疹的位置多在手腳內側,顯示其身體出現陰經、肝陰不足等問題,用藥以養陰清潤為主。如在外側部位有濕疹,則可能與陽氣過盛有關,需要清熱解毒。

中、老年人:以腳部、陰囊的濕疹最常見,因為人體的皮脂腺減少,又多有腎虛、氣虛問題,導致皮膚乾燥繼而搔癢,衍生濕疹。

李醫師指出人體滿佈經絡循環,當中又細分12 皮部,這些區域所顯示的與內臟情況息息相關。舉例說,在小腿內側出現濕疹,這部位屬於脾經,是脾胃有困濕問題,需作出相應治療。至於病情輕重與其個人五臟六腑協調有關,如本身是免疫系統容易亢奮紊亂體質之人,免疫系統會特別活躍,而攻擊自己身體、皮膚和組織:「這類人叫做先天稟賦不足,好大機會是父母愛吃濕熱食物、海鮮、菸酒過多、嗜吃肥甘厚味,懷孕期間仍肆意吃芒果、榴槤、海鮮,有機會令下一代有嚴重濕疹。」

李醫師指出8 成濕疹患者經治療後,都能好好控制病情,餘下兩成較嚴重的,常感痕癢甚至影響生活,便需留意。「因病因複雜,每一個病都有趨勢,當免疫力亢奮,病發得厲害時,有時候吃藥都未必控制得住,當時只是控制它的濕熱情況,緩解患者的痕癢程度、讓其易於入睡,縮短髮作期。但是患者在這期間依然覺得辛苦,始終因為痕癢難擋關係。」濕疹患者期望服一兩劑中藥便可完全無事,甚至以為可斷尾,醫師一般會解釋減少焦燥、憂慮,可紓緩濕疹病情,尤其幼兒患濕疹,父母見到孩子搔癢便責罵,令孩子的情緒變差,濕疹反而更難改善。因此對付濕疹,無論大人小孩都要有耐性。

常聽說濕疹病人需要戒口,李醫師指小孩患濕疹多與其脾胃發育欠佳所致,容易對動物或植物蛋白引起敏感,包括蝦蟹、牛肉、羊肉、奶製品、花生、冬菇、筍、椰菜等,因當事人未必瞭解,這需要家長從旁記錄,儘量減少食用可引起敏感的食物。「中醫的戒口要講體質,通常急性發作都是有濕熱,這時不要吃芒果、榴槤、海鮮、炸雞、咖喱、沙嗲、酒類等濕熱刺激食物,燒烤和吃火鍋也不宜。但也要注意勿過度戒口,因為若小朋友營養不夠多元化,會更加陰陽失調,我聽過某些坊間的戒口清單:魚唔食得、鴨又唔俾食,甚至連飯都不能吃,事關有家長認為白飯是精製白米,無糙米咁健康,其實小朋友未必愛食糙米,這樣會令小朋友感到不開心,可能會變得反叛甚至偷吃零食,此舉對治療濕疹並無好處。」

他表示,很多人誇大了戒口的療效,既然濕疹的病因複雜,就算戒得清,都可與環境因素、情緒、感染或與自身的免疫能力而誘發:「粗略講,可能只是五分一與食物有關,更加少有與吃哪種米飯有關,因此如這般嚴厲戒口,實屬矯枉過正。」他臨床所見,濕疹患者有些同時有哮喘、鼻敏感,屬於異位性皮炎,體形多較矮小瘦弱,另外要知道濕疹其一徵狀是脫皮,這些其實是角質蛋白,身體不斷流失蛋白質,若仍嚴格戒口,更加「無啖好食」,缺失營養。

一些小兒濕疹因年紀漸長而問題緩解:「好像到十、十一歲皮脂腺旺盛,身體發育,體質改善,對很多食物都不會產生敏感,濕疹會明顯好轉。但亦有人病況無改善,或是其免疫力失調嚴重,或與外用類固醇過多,令皮膚變薄粗糙,散熱功能變差,所以建議切勿自行購買藥房的類固醇藥物外塗,以免產生依賴與嚴重的副作用。兩成人士會由兒童濕疹過渡至成人濕疹,即是終生都與此症共存,需要更長時間護理與治療。不少人在急性期求診中醫,皮損好轉立即停藥,其實未能盡去其濕,必須繼續服藥一段時間,方能鞏固療效,預防復發。」

中醫治療濕疹,常用有逍風散、四物湯,藉此祛除體內濕熱。常用健脾滲濕中草包括薏米、茯苓、茨實、淮山、黨參等;若要紓解濕疹帶來的痕癢,可服用清熱解毒的苦參、黃柏、白鮮皮。有時濕疹需外治內服雙管齊下,近年大熱的紫雲膏,此種油膏由當歸、金銀花、紫草、冰片和蜜蠟製成,對於皮膚肥厚、脫皮、乾燥、出丘疹和皸裂,李廣冀醫師指有一定作用,但留意有些人塗了紫雲膏後反而令濕疹加重,是因為對此類劑型未能掌握。「濕疹分急性期、亞急性期與慢性期3 個階段,急性期有滲出液體甚至流血傾向,此時不宜使用紫雲膏,引致傷口散熱差,會弄巧反拙,這期間可以用金銀花、苦參及白癬皮煲水外洗皮炎患處。」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

TOP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