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Report thanks

[醫療保健] 頭暈不一定由耳水不平衡引起,更多由耳石引發

突然天旋地轉、頭暈及作悶,很多人認為是耳水不平衡發作,更擔心無藥可治,兼症狀會反覆發作。耳鼻喉科醫生指出,頭暈不一定由耳水不平衡引發,臨床上頭暈病例其實更多是由耳石引起,耳石成因多與頭部受傷有關,真正耳水不平衡病例只佔少數。耳石發作時減少頭部移動,並接受耳石復位治療可改善頭暈不適。耳鼻喉科專科醫生何志謙表示,耳石問題引起的頭暈,又稱「位置性頭暈」(BPPV),涉及頭部郁動時的動作,經常發生在床上轉身或起身時,或蹲下身綁鞋帶、向高處提取物件、垂低頭洗頭期間。

元兇為內耳中的「半規管」(Semi-circular Canal)出現一粒粒的耳石,當頭部郁動時,耳石誤碰管內的神經線,令腦部接收錯誤訊息,以為身體失去平衡,導致眼球不斷轉動尋找對焦,因而產生暈眩感覺。半規管本身是一個平衡系統,內藏液體,靠感受旋轉動作,令身體保持平衡。正常情況下,管內不會有耳石,但頭部曾受傷,例如撞車、「中波餅」等意外,都會導致管內壁碎裂,引致耳石。另外,身體缺水都會引致生耳石。管內液體也會無故凝結出耳石,但成因不明。

何表示,臨床上每日都接獲頭暈求診個案,介乎30至60多歲,最年輕病人只有10多歲。一般頭暈多數由耳石引致,耳水不平衡佔整體少於10%。耳水不平衡成因為半規管及耳蝸的水壓太高,令耳水失衡,但病例其實不多。惟不少頭暈病人會誤解自己患耳水不平衡,或擔心腦部生腫瘤,但接受腦部檢查卻無發現。服用一般止暈藥也不能解決耳石引起的頭暈問題。

耳石不能取走,但可進行耳石復位治療,即用手法轉動病人頭部,將耳石移離神經線附近,便可避免頭暈,毋須服藥。當頭暈發作時,應停下休息1至2分鐘,「耳石唔郁就會冇事」,他強調耳石不會對健康有嚴重影響,但病發時,若周邊環境不安全,便會發生意外,其間不宜駕駛或操作機械、進行劇烈運動。另避免頭部轉動或轉身太快,患者也不宜玩機動遊戲如過山車。睡覺時「墊高枕頭」,可減少頭部郁動,都有預防頭暈作用。

由香港私人執業專科醫生協會及公共醫療醫生協會組成醫療組織「HELP」的《健康智庫》訪問系列

熱愛運動、13歲的Quennie,數月前有一晚睡覺時,感到天旋地轉,每當做轉身動作時也非常頭暈、並有作嘔作悶感覺,難以入睡,由於頭暈症狀持續,影響睡眠質素及日間精神,曾因而無法返學,要請病假。父母十分擔心帶她往求診,檢查證實是因耳石引致頭暈。

Quennie喜歡踏單車,但曾多次發生意外,更因沒有佩戴頭盔作保護,引致頭部輕微受傷,幸沒有大礙,但醫生懷疑頭部受傷是令她的內耳出現耳石的元兇。她接受3次耳石復位治療後,頭暈症狀消失,沒有再復發。

另有從事冷氣維修員的30多歲男士,在一次維修冷氣機期間,突然感到天旋地轉、頭暈,並由梯子上意外跌下來,幸好沒有嚴重受傷。他最初懷疑自己耳水不平衡,遂向耳鼻喉科醫生求診。接受相關檢查後,未見有耳水不平衡問題。經細問病歷下,原來他曾因交通意外導致頭部受傷,估計因而出現耳石,引致頭暈症狀,他接受4次耳石復位治療後,沒有再受頭暈困擾。

耳水不平衡是指內耳的半規管及耳蝸內的水壓太高,引致黏膜爆裂,內藏的液體不正常打通,造成耳水失衡,影響神經功能,帶來種種不適症狀。除頭暈外,耳水不平衡還會出現耳鳴、聽覺受損等症狀,可持續2至20個小時。病發情況及症狀與耳石引起的「位置性頭暈」有異。當半規管及耳蝸的黏膜慢慢癒合,上述症狀便消失。但耳水不平衡若得不到適當治療,嚴重可致聽覺永久受損。耳鼻喉科專科醫生何志謙指,耳水不平衡並非「冇得醫」,患者保持低鹽飲食及服用「去水丸」,有助降低水壓,預防復發。坊間有指服用維他命B補充劑、銀杏丸等,可修補聽覺神經,有預防耳疾作用,惟臨床上未發現補充劑對改善病情有很大幫助。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

TOP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