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Report thanks

[醫療保健] 慢性痛症患者,學習「與痛共存」

慢性痛症影響日常生活及工作,折騰不少上班族,甚至有病人因「痛不欲生」而萌輕生念頭。聯合醫院麻醉及疼痛治療科副顧問醫生羅文遜表示,患者要正確認識慢性痛症成因與治療,並接受未必能將痛楚完全消除,學習「與痛共存」重過正常生活,可避免因活動越來越少致痛症惡化,更有助擺脫抑鬱與負面情緒。死忍痛楚未必是好事,因為忽略急性痛楚,延誤或不當止痛,有機會令急性痛演變成慢性痛。常見如由創傷或手術後引發的急性痛楚期,例如扭傷或骨折手術,若未能及早止痛,有機會因疼痛持續,演變為慢性痛症,以關節置換等骨科手術為例,術後兩週為止痛的黃金期。

一般足踝「拗柴」受傷,患者若及時止痛如冰敷,加上適當休息,有助完全康復,但若忽視護理,日後即使患處痊癒,也有機會因殘留持續痛楚,成為慢性痛症患者。雖然大部份人急性受傷後可正常康復,但醫學界估計5至10%會演變成慢性痛症。曾有在交通意外嚴重受傷兼拗柴的病人,在醫院床休養長達一、兩個月,出院時才發現被忽略的拗柴患處,雖然已痊癒,但卻殘留痛楚,演變成慢性痛症。

痛楚持續出現六個月或以上可視為慢性痛症,常見如手術與突發性創傷後殘留痛楚、複雜性區域性疼痛綜合症、神經線痛或關節退化性問題等,均可引致慢性痛症,患處可出現如針拮與火燒般的痛楚,或出現麻痺痛,或每逢翻風落雨痛症隨即發作。持續出現的長期痛楚很多時與中樞神經變化有關,令身體變得對痛很敏感,「究竟身體發生甚麼事?」與「如何才能根治?」成為不少人最常見的疑問,痛楚不但帶來很大心理負擔,更因要經常請病假,甚至不能再工作,令患者要同時承受經濟壓力。

複雜性區域性疼痛綜合症是一種較棘手的慢性痛症,患者因神經線對痛反應非常大,輕觸患處已覺得很痛,患處皮膚表面更出現忽冷忽熱、變色、變光滑、皮層毛髮脫落等症狀。曾有患者因受傷入院床治療,康復後右腳出現複雜性區域性疼痛綜合症病徵,只要右腳一觸地便產生劇烈痛楚,為了恢復患者步行能力。除了止痛外,更引入鏡盒療法,即在患者雙腿中間放一面鏡子,鼓勵患者在床時,「痛腳」跟從正常的腳多活動,經過長期練習,患者終能克服腳痛,在步行架協助下,重新落床走路。

慢性痛症可以完全根治的機會不大,病人很多時要長期與痛共存,痛症會反覆發作,病情更時好時壞,可透過治療減輕痛楚,但難以完全止痛。由於患者一般會出現中樞神經轉變,身體變得敏感,服用普通止痛藥,例如嗎啡類藥物對病情幫助不大。現時有針對中樞神經變化的藥物,不是單純止痛,具有減低身體對痛敏感的功能。

不過,純粹止痛不是治療慢性痛症的目標,一般是先透過藥物止痛或減痛,令患者減低對痛楚的恐懼,增加信心投入復康治療,並嘗試重過正常的生活。註:慢性痛症困擾不少市民,本報將分三天報導,剖析成因及治療、下肢、頸部與腰背的慢性痛症。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

TOP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