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Report thanks

[醫療保健] 40歲後要保養好膝關節

退休後,時間鬆動,都會想「增廣見聞」多四出走走去旅行,但膝痛問題偏偏五、六十歲開始困擾不少長者,令人行多步也不大舒服。有專家指,真的想活到老也能行動靈活,其實自40+歲起已有需要防痛未然……膝關節所以較其他關節容易勞損,主要原因是它承托著人體超過70%的體重壓力,因負荷大,退化速度自是較快較多,所以說膝關節磨蝕勞損基本人人有份,只在程度多少,以決定你的膝痛有幾大困擾。

賽馬會流金匯一級物理治療師林志堅表示,人體35 歲後骨質流失會較正常速度加快,是故打從40 至45 歲起,便需要做好保養膝關節的準備,務求使膝關節能更「襟用」。「說長者膝痛,常見是膝內側痛多過外側痛,按生理結構分析,內側痛多關乎肌力不足(主要是大腿前方四頭肌),外側痛則與大小腿筋腱繃緊關係較密切。就觀察所見,只要膝痛問題持續得一段時間,不少長者也會因為肌力不足加重膝痛困擾。」而痛症惡性循環的模式,他指多數是這樣:膝痛→愈痛愈不願行→肌力愈弱化、肌肉愈流失→關節退化變形至「膝頭大過大腿」→膝痛愈加嚴重。

「大部分膝痛長者因肌力弱化,步行路程變得愈來愈短,連坐低後起身也愈見困難,只是他們未必知自己是肌力不夠令致問題惡化,這時最好就是鼓勵做自我測試,以證明其大腿前方四頭肌的肌肉力量不足,增加其運動鍛練的決心。」以數論數,他指一般長者在雙手不扶椅柄狀況下,能快速重複起坐動作5 次,基本肌肉力量可入於正常,至於中青年,則以30 秒測試能重複起坐14 次或以上為正常,凡不足此數均視為肌力不足。「只要四頭肌的肌力有弱化,便既不能穩定膝關節,亦未能分擔負重受力,變相令膝痛加劇。」

所以說,真想活到老也可行得走得減少膝痛困擾,護膝行動絕對應該由中青年做到老,尤其已初起膝痛徵狀者,更要積極做好以下的4 個保養膝關節方法:

1.體重控制:保持適當體重,過胖者應減重,以減少膝關節負荷。

2.姿勢改善:重複性的屈膝下蹲、上樓梯動作是勞損膝關節的原因,但這些日常動作要減少也不是講咁易,故真的減少不了,也要注意姿勢改善,例如改為前後腳下蹲,使膝關節屈膝角度減少,減輕關節受壓程度;又例如上斜上樓梯時改為前後腳都打側少少上落,使膝關節屈膝幅度沒直上直落咁大,亦可有助減少磨蝕關節速度及負荷。

3.注意選鞋:女性要減少穿高跟鞋(最多穿1 吋鞋踭),以減少膝關節的受壓負荷。另外,宜選鞋底較軟腍的鞋,以增加吸震作用,像生膠底的鞋因未能吸震,其實行每步都會上傳撞擊力去膝關節,更會增加關節勞損壓力。還要注意鞋踭,若有一側磨蝕歪斜的情況,切記要更換,否則每行一步,其實膝關節也會往鞋踭斜側那方拗開,也會造成關節磨擦加速退化。

4.每日運動:關節磨蝕後無得返轉頭,所以想防痛未然,一定要補充返肌肉力量,使有足夠肌力能穩定膝關節及分擔負重受力,堵截膝痛問題繼續惡化的可能,尤其最好每日針對大小腿鍛練肌力及伸展筋腱進行練習,一般持續約兩週後,成效應逐漸可見,例如會行步路會較快較有力、做坐低起身動作會較容易,只要持之以恆練習,膝痛困擾也會慢慢減少。

林志堅表示,在負重運動鍛練下肢肌力外,長者想減少膝痛,日常亦要多做伸展運動,以增加支持膝蓋骨周邊軟組織的柔韌度,減少因肌肉筋腱繃緊影響膝蓋骨坐落大腿骨坑的位置不正確,更加速軟骨磨蝕的可能。基本伸展動作建議:人前後腳站,前腳伸直,後腳微曲,再上身挺直前屈,並以雙手按膝,維持動作10 秒放鬆,重複3 至5 次後換腳再做,主要可伸展繃緊的大腿後筋腱。另外,平時亦宜多做前後腳弓箭步站立的伸展運動,進一步拉鬆髖關節肌肉及小腿肌肉。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

TOP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