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Report thanks

[醫療保健] 大腸直腸癌之身體警訊

隨著人類文明科學的發展,很多疾病減少甚至消失了,例如天花及許多傳染性疾病,但是也有一些疾病卻反而日漸增加,例如大腸癌及乳癌等癌症。其中大腸癌在近幾年來已竄升至國人十大癌症死因之前三名,每年奪走許多寶貴的生命。究其原因,可能是因為人類的飲食日益精緻,纖維質攝取減少而動物性脂肪攝取增加,脂肪消化後的脂肪酸在大腸中經細菌代謝後,產生致癌的化學物質,如果又缺乏足夠的纖維質來吸附降低濃度,經長期刺激大腸黏膜而導致細胞變性,產生癌症。此外,一些遺傳性息肉症及發炎性腸疾症也與大腸癌息息相關。

大腸癌的盛行率在歐美地區遠大於亞非洲,經疾病公共衛生調查,認為飲食因素的影響應遠大於人種因素。因為大腸癌罹患率較低的日本人移居到美國,適應美式飲食後,他們罹患大腸癌的比率也升高到和當地人相同,因此推論大腸癌的產生與飲食習慣有密切的關係。早期的大腸癌因為症狀不明顯,所以不容易早期察覺,常常是在一般大腸鏡檢查中意外發現。隨著年紀的增長,大腸癌的罹患率也會隨之升高,因此,年齡大於50歲的人,最好每一至二年接受一次大腸鏡檢查,如果有發現息肉等癌前病變,可以提早切除,以達到預防或早期發現大腸癌的效果。

較晚期的大腸癌與其他癌症一樣,都可能出現體重減輕的現象,而其他相關症狀,則與它分佈在大腸的位置有關。右側大腸(包括盲腸、升結腸及部份橫結腸)因為管徑較大,而且糞便含水量多而未成形,所以比較不會出現阻塞的症狀,較常發生的是因為長期慢性滲血而出現貧血的現象,等到腫瘤長得較大後,則可能會在右側腹部摸到硬塊。因為右側大腸癌的症狀較不明顯,所以腫瘤在發現時常常已經相當巨大了。

相反的,左側大腸(包括部份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及直腸)則因為管徑較小,而且糞便較成形,所以腫瘤比較容易造成腸道阻塞或解便習慣改變的症狀,尤其在位於直腸時,更會出現大便出血、大便變細及裡急後重等明顯症狀。而大約有超過60%的大腸癌是發生在較末端的大腸,因此如果有出現上述症狀時,接受一個簡單而較不痛苦的乙狀結腸鏡應該是必要的選擇。

大腸癌的治療是以手術切除合併淋巴結清除為主,術後視病情需要再給予化學治療或放射治療等輔助療法,只要發現治療得早,一般都可以獲得相當良好的結果,甚至可以完全治癒。最糟的情況是,病人拒絕接受正統的醫療而自行尋求草藥或偏方,等到腫瘤已經長大到阻塞腸道,或是轉移到其他器官時,再回頭要求醫療時,已貽誤最佳的治療時機,令人覺得十分可惜。

我們要再次強調的是,平時就要注意自己身體的情況,如果身體出現一些警訊,例如體重減輕、貧血、腹部腫塊、腹脹、解便習慣改變、大便出血、大便變細及裡急後重等症狀,一定要及早就醫,以期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得到最好的治療效果。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

TOP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