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Report thanks

[醫療保健] 每週飲酒兩次,腸癌風險飆八成

世界盃本港時間週五凌晨開鑼,又到狂飲時?中大研究發現,港人若每週飲酒兩次,患腸癌風險增近8成。腸癌已成為香港頭號癌症,而飲酒可引發多種癌症。社會醫學學院、港大及中大的公共衛生學院正計劃發表聯署信,促港府重徵酒稅,保障市民健康。中大08至12年推行大腸癌篩查研究,有10,728名50至70歲合資格巿民參與,當中有5,220人接受大腸鏡檢查,同時接受問卷調查,結果有1成人表示自己有飲酒習慣,即每週會兩次飲用一個單位或以上的酒精飲品。

在這522人中,有46人已出現癌前病變,包括長有瘜肉或腺瘤,佔全部被找出患有癌前病變和確診癌症289人的16%。中大分析顯示,有飲酒習慣的港人,較沒有飲酒習慣的港人,患大腸癌的風險多77%。現年62歲的李兆明每日都會飲2至3罐啤酒,已有多年習慣,亦有大肚腩及超重,身高體重指數(Body Mass Index,簡稱BMI)逾24,他數年前參加中大大腸癌篩查,去年照大腸鏡發現有1粒1釐米大的瘜肉,另有兩粒各為3毫米和5毫米大的腺瘤已被切除。雖然如此,李維持飲啤酒習慣。另一名74歲老翁,每晚飲一小杯紅酒,也有大肚腩,BMI近24輕微超重,參加大腸癌篩查,去年驗出有1粒瘜肉,但同樣維持飲酒習慣。

中大賽馬會大腸癌教育中心總監黃至生表示,酒精含有不少可致癌化學物質,當中主要成分的乙醇(ethanol),醫學研究顯示,基因T53可防止癌症出現,但這些化學物質卻會抑制該基因,因而增加患癌風險;另外,亦因酒精熱量高,多飲易肥胖,亦是增患腸癌風險的原因。黃說,如長有瘜肉或腺瘤沒有及時發現,在數年間可演變成癌症。

港大公共衛生學院臨床助理教授梁語殷批評,港府當年免酒稅,僅看短期的經濟利益,卻沒有考量長遠對醫療資源的代價,故社會醫學學院、港大和中大的公共衛生學院,正計劃撰寫聯署信給食物及衛生局局長高永文,要求政府重新審視酒精對公眾的禍害,及要求政府重新徵收酒稅。治療不少腸癌個案的外科醫生朱建華則指,部分人飲酒時會配搭紅肉或其他食物,亦可能是致腸癌風險增加的原因。朱又稱,近年不少人標榜飲紅酒有助心臟健康,卻忽略了可引致其他健康問題,「要保護心臟有其他方法,最重要還是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做適量運動,最好還是不要飲酒!」

本港08年取消酒稅,令港人對酒精消耗量大增。酒精與煙一樣已被列作第一類致癌物;世衛最近又發表報告,全球每年約有330萬人死於酒精,警告飲酒可致肝癌及多種癌症等200多種疾病。港府08年起豁免葡萄酒和酒精濃度不多於30%的酒類徵稅後,港人對酒類,尤其是紅、白酒的需求量大增。根據政府統計處資料,過去5年酒整體入口量由09年約2億升,增13%至去年2.26億升,白酒和紅酒(以2公升或以下容器盛載),在未減酒稅前的07年,入口量分別為306萬升和1,750萬升,但至去年分別大增65%和139%至的506萬升和4,190萬升。

港大公共衛生學院臨床助理教授梁語殷表示,政府當年實施免酒稅,僅由經濟效益角度出發,忽視了對港人公眾健康的考慮,認為政府應重新徵收酒稅,「可以降低買酒的意慾,尤其是青少年,價錢對他們的影響最大﹗」梁又說,世衛最近已發表報告,再次提醒公眾酒精的害處,全球每年約有330萬人死於酒精,佔整體死亡人數的6%。

「酗酒更可致交通意外、家庭暴力等,不是只看死亡數字和入院數字,亦會耗用不少社會資源,對公眾衛生更構成風險!」梁語殷稱。香港防癌會癌症探測及預防委員會主席、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應志浩表示,世衛最近已將酒精,納入和吸菸、石棉和輻射一樣,均是第一類致癌物質。應志浩又說,飲酒過量,可致肝硬化、肝癌、口腔癌、食道癌、乳癌和大腸癌等200多種疾病。他又說,酒精濃度愈高,乙醇含量就愈多,對健康就愈有害,「但就算酒精濃度不高,如啤酒,飲太多積聚在體內,風險同樣高。」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

TOP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