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Report thanks

[醫療保健] 胃痛的中醫診治

香港人生活忙碌,大部份人都有胃痛,經常有胃酸、胃氣脹、噯氣、大便不調等症狀。醫學上分為中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上消化道出血、胃下垂、胃痙攣、胃黏膜脫垂、胃息肉、胃神經官能症、十二指腸炎等疾病。胃病患者以中青年居多,大多會因應天氣轉冷、感受外邪、情緒過度、勞累、飲食不節或服用有損脾胃的藥物等明顯誘因而反復發作。

從中醫的角度,胃痛有寒熱、虛實、氣血之分。一般來說,病程較長,胃痛時出現冷痛,遇熱即減痛,多屬寒證;病程較短,胃痛時有灼痛感覺,怕熱喜涼,多屬熱證。病程長,以手按疼痛處或進食後,胃痛會抒緩,空腹時疼痛加劇,多屬虛證;相反,病程短,痛處拒按,空腹時疼痛緩減,食後痛增,多屬實證。病程短,病發時胃部陣陣作痛,脹痛,多屬氣滯;而病程較長,疼痛持續,固定不移,刺痛,多屬血瘀。但臨床必須四診合參,全面分析,綜合診斷。

上述各類型的胃痛患者,可嘗試以下緩胃療方(1成年人份量),服用之前,應諮詢註冊中醫師為宜:
氣滯:陳皮、佛手,各三錢,二碗水煎成一碗服。

寒凝:生薑3片、紫蘇梗6克,二碗水煎成一碗服。

食滯:炙雞內金、炒麥芽、萊菔子,各三9克、陳皮3克煎水內服。

虛熱:麥冬、沙參、白芍,各9克,甘草6克煎水內服。

胃酸過多:煅烏賊骨、瓦楞子殼,各9克,、香附3克,煎水內服。

「七分養,三分醫」,如不注意生活習慣,即使長期服藥亦難奏效。故患者須加以調養:
1.  飲食宜定時、定量、細嚼慢嚥。不可暴飲暴食,或飢而不食,飢飽無常,亦不宜狼吞虎咽。

2.  保持樂觀的情緒,平常心對待事物。精神因素與胃痛的發生有密切的關係,氣鬱惱怒、精神緊張、焦慮不安、擔憂思慮、悲傷過度等情志因素皆可引致胃痛。

3.  飲食宜易消化而無刺激性食物。忌煙、酒、濃茶、咖啡、辛辣、煎炸、生冷、質硬黏膩難消化等食物。胃酸過多者不宜食酸味的食物及甜品。

以上資料只供參考,若有疑問,請諮詢註冊中醫師為宜。

TOP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