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Report thanks

[醫療保健] 潰瘍病出血的六大症狀

潰瘍病出血一般指胃潰瘍出血和十二指腸出血。又叫上消化道出血,是消化系急症,尤其是大出血,常可危及患者生命。因此必須盡快明確診斷並及早處理。

一般根據患者的病史、嘔吐物及大便檢查,診斷並不困難。但應注意,有10%患者可無潰瘍病史。胃液分析及X線檢查在剛出血時一般禁忌,至少應在血止後1-2周施行。對原因不明的嘔血患者,究竟是潰瘍出血或肝硬化食道靜脈曲張破裂出血,應相鑑別。食道靜脈曲張破裂出血,出血前常有肝臟病史,無節律性腹痛史,多有肝脾腫大、腹壁靜脈曲張、腹水、黃疽等肝硬化體徵;多為突然大量嘔血,血色鮮紅或暗紅,出血後腫大的脾臟明顯縮小;血氨升高,肝功不正常等。此外,還應與胃癌、胃粘膜脫垂等鑑別。

緊急纖維內鏡檢查,即在出血24-48小時內行胃鏡檢查,是比較及時、方便、安全、準確率高的診斷手段。因此,當發現上消化道出血時,在積極補液、止血、輸血、抗休克治療的同時,對無禁忌證的患者進行緊急纖維內鏡檢查,就能及時發現出血部位和原發病,還可通過內鏡進行噴藥、電凝、激光等一系列止血治療。

潰瘍病出血可引起的臨床症狀與失血量的多少及失血速度的快慢有密切關係。當出血50-100毫升時,即可出現黑便,出血達400毫升時,不但有黑便,而且可出現嘔血及一系列失血的症狀。持續大量出血可以導致血容量降低、貧血、組織缺氧、循環衰竭以及死亡。

(1)發熱:中等量或大出血病人,常伴有發熱,一般在24小時內即可出現,多數在38.5℃以下,持續數日至一週不等。這是由於腸腔內血液分解產物的吸收、血容量減少、貧血、體內蛋白質被破壞、循環衰竭等使體溫調節中樞不穩定所致。

(2)上腹疼痛及不適感:大多數潰瘍病患者出血前上腹疼痛、發作或加劇,而出血後往往疼痛減輕或消失。

(3)嘔血與黑便:一般幽門以下出血或胃出血少者不引起噁心、嘔吐,亦不發生嘔血,只解黑便。如果出血量大,可引起噁心、嘔血,如果血液在胃內滯留時間短,嘔吐物則呈暗紅色甚至鮮紅色;如果血液在胃中停留時間長,氧合血紅蛋白受胃酸作用變成正鐵血紅蛋白而呈咖啡色。胃內出血若末嘔出,便排入腸道,形成黑便或柏油樣便,出血量大、腸道蠕動快時可為暗紅色血便。

(4)血象變化:大出血初期,由於周圍血管收縮與紅細胞重新分佈等生理調節,血紅蛋白、紅血球和血球壓積的數值可無改變。在出血6-12小時後,由於組織間液體進入血循環,使血紅蛋白(血色素)與紅細胞稀釋而數值降低。出血後白細胞增多常在1萬以上,中性白細胞亦增加。

(5)氮質血症:許多潰瘍病患者在大出血後的最初幾天內出現氮質血症。當繼續出血時,血中氮的含量亦逐漸增高。這一方面是由於出至腸腔中的血液蛋白質經消化分解產物被吸收入血,引起氮質血症;另外大出血可引起腎功能減退,不能排出氮質,因而產生氮質血症。

(6)周圍循環衰竭:失血後,血容量減少,血壓下降,可引起心跳加快。若出血量過多,回心血量及心臟輸出量均減少,則可導致循環衰竭,同時呼吸功能亦受到影響。由於心、腦、腎等重要器官的嚴重缺血、缺氧,則休克將成為不可逆的。在周圍循環衰竭時,患者可表現為煩躁不安、疲乏、心慌、頭痛、噁心、口渴、呼吸困難(缺氧)、皮膚蒼白,有時有發紺、四肢冷劂、脈搏細弱直至不能們及,血壓降低甚至測不出。持續性大出血可造成少尿或無尿,嚴重的可引起急性腎功能衰竭。

急性消化道出血是常見的病症之一。大多是由於消化道本身有病引的。也有消化道鄰近器官患病,如胰、膽的炎症或腫瘤等可引起消化道出血,少數是由於全身性疾病造成消化道局部出血。比如某些血液病、再障性貧血、血友病等等,又如,慢性腎病尿毒症期,心臟病合併嚴重心衰,腦出血、腦炎等疾病均有消化道出血的可能。再如,某些藥物也能造成消化道操作引起出血,如阿司匹林類、腎上腺皮質激素類藥物等。如果家庭有上述病人時,要警惕發生消化道出血。

急救措施
1、少搬動病人,更不能讓病人走動,同時嚴密觀察病人的意識、呼吸、脈搏,並快速通知急救中心。

2、病人的嘔吐物或糞便要暫時保留,粗略估計其總量,並留取部分標本待就醫時化驗。

3、如果大量出血又未能及時送到醫院,則應立即安慰病人靜臥,消除其緊張情緒,注意給病人保暖,囑其保持側臥、取頭低足高位,以防劇烈嘔吐時引起窒息。這種體位也可保障病人在大失血時腦部血流的供應,避免虛脫或暈倒在地。

注意事項
1、吐血時,最好讓病人漱口,並用冷水袋冷敷心窩處。此時不能飲水,可含化冰塊。

2、消化道出血的臨床表現是嘔血和便血,嘔出和血可能是鮮紅的,也可能是咖啡色的;便出來的血可能是鮮紅的或暗紅的,也可能呈柏油樣黑色。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

TOP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