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Report thanks

[醫療保健] 冠心病治療法

說冠心病是沉默的殺手病,一點也沒有錯。一半心臟病人病發前沒有徵兆,不幸是有些人一發病已進入危險期,甚至最終因心跳停頓而猝死。既然冠心病的威力如此巨大,當病人被確診後,必須及早接受合適的治療方案,才能夠遠離心臟病發引致的惡果。

冠心病的治療方法,如果冠狀動脈狹窄的情況不太嚴重,首先通常是藥物治療,以紓緩及減輕病情。若然血管收窄了5 成以上,便可能採用手術,包括以下兩種:

(1)冠狀動脈介入手術——俗稱「通波仔」,方法是將一條前端附有小球囊的導管,經大腿或手動脈,引入到心臟血管狹窄的位置,擴張後再放入金屬支架以防再度狹窄。

(2)冠狀動脈搭橋手術——屬於開胸手術,適用於有嚴重病變的病人,如左冠狀動脈主幹有嚴重狹窄,或3 條冠狀動脈均有狹窄等。

確進心臟中心心臟科專科醫生梁達智醫生表示,臨床上大部分冠心病要進行的手術為「通波仔」,近年通波仔手術有新突破,尤其是用作支撐著血管的冠狀動脈支架。目前,香港市面上有多款單療法支架:裸金屬支架、藥物塗層支架、生物工程支架和全吸狀式生物血管模架,當中藥物塗層支架是當中較常用的一種。

另外,較早前香港衛生署允許本地私家醫院使用全球首創的雙療法支架(dual therapy stent),令香港成為全球首個可使用此心臟支架進行「通波仔」手術的地區之一。

究竟雙療法支架有何特別之處?他指出,傳統用開的金屬支架帶有藥物塗層,能壓抑平滑肌細胞及血管內膜增生,減低再狹窄機會。而最新採用的雙療法支架,具有這方面功能的同時,還擁有生物工程支架的特點,加快血管皮層自然修復過程而減低血栓發生率。

不過,當傳統藥物支架植入心血管後,藥物會抑制血管內皮細胞生長並延長血管癒合,可能引致支架內血栓,最終造成心肌梗塞。「傳統的藥物支架,好處是採用抗增生藥物降低再狹窄及減少翻發,但血管壁自然修復的時間往往較長(1 年時間)。而雙療法支架內壁附有抗體,吸引血液中的內皮細胞,加快血管內皮層自然修復過程,有研究顯示只需3 個月左右,血管壁已修復近90%,大大降低支架血栓形成機會。」自日前本地私家醫院獲准使用雙療法支架,多位病人已成功完成有關手術,至今康復進展理想。

病人做完「通波仔」後,醫生會給兩種抗血小板藥物,以防支架內血栓。「病人要同時改善生活習慣。通完波仔後,定時食藥、注意飲食如少吃含高脂肪、高膽固醇和高鹽食物,可減少翻發及其他心血管再塞。運動亦有益心臟,緩步跑、游泳等中度運動均適合,劇烈運動則不宜,建議先跟醫生商討,了解自己可以進行哪個階段的運動。」

梁醫生補充,心血管病(冠心病及中風)的發生,主要是由於脂肪積聚在血管入面,形成粥樣斑塊阻塞血管,導致血液不夠供應心臟及腦部,或突然發生阻塞(稱為心肌梗塞)。脂肪積聚血管的主要成因是三高(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膽固醇)和吸煙。其他形成因素還包括:家族遺傳、過胖、缺乏運動、壓力過大等,除了家旅遺傳因素無法控制,三高和吸煙習慣、肥胖、運動、壓力都可以透過生活習慣去改變。

其中,壞膽固醇水平過高,阻塞血管機會亦較高,要接受「通波仔」手術的機會增加。不過壞膽固醇水平愈高,又不等如進行「通波仔」的危險性愈高。反之臨床上發現,糖尿病人進行「通波仔」手術的危險性較大。「糖尿病人出現血管病變的機會較多,亦會嚴重一點,為他們做『通波仔』手術較複雜。基本上,他們不論進行任何手術,風險都相對地高。」由此可見,糖尿病做手術的影響性較嚴重,必須加以正視血糖問題,在心血管疾病未發生前已將糖尿病成功控制,可大大避免血管病變的發生。

另一方面,有研究發現,病人接受「通波仔」手術前服食他汀類藥物,會將手術後因血管發炎而引致併發症的機會降低,雖則如此,但醫生會按個別情況再決定病人是否需要服用此藥。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

TOP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