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Bob 生的文章,談及同學以購買名車來炫耀。心內有很多感嘆,實在不吐不快。
因為工作的原因﹐我經常接觸不同階層的長者。很多老人家雖然年青時勞力工作,節儉勤勞,到頭來兩袖清風。亦有一些老人一生為兒為女,最後不單未能獲回報,反而骨肉反目。更有退休公務員雖辛勤工作30年,最終是「退而未能休」。然而,也有成功例子,達到「財務永遠自由」之境,但只是鳳毛麟角而已。以下是他們的故事︰
陳大姑今年90歲,年青時當住家女傭。她一生未婚,辛勤賺到的金錢只懂存進銀行。25年前,陳大姑退休了,戶口內有20多萬元。學識不多的她根本不知道甚麼是投資,胡里胡塗的聽姪兒說,把金錢全投資在一間連名字也說不出的公司股票內。最後她的股票成了廢紙。諷刺的是﹐陳大姑因禍得福,她因此合格領取綜援和申請入住老人院。樂觀的她對我說︰「我雖然無子女養,但有你們納稅人養呢!」
李先生和太太生於戰時,五十年代逃難到香港。可能是「難民基因」作怪,他們一直以擁有自己的物業為奮鬥目標。八十年代初,老李的大兒子開始出身了,他們傾全家的財力在沙田購買一所400平方呎的房子。雖然侷促,但畢竟是自己的物業,老李一家當時甚覺吐氣揚眉。當地盤判頭的老李和太太數年後眼見樓宇升值了,便翻按數十萬給大兒子另外置業。打後十年,老李隨住本港物業的大牛市,以同樣不斷加按的方法,分別替其他三名名子女置業。這個充滿「香港精神」的典型家庭,在97年的融風暴中當然受不起考驗。老李四名子女都破產了,他和妻子的房子也因為斷供而被拍賣。今天老李和太太打回原型,兩老住在天水圍的公屋。可惜是四名子女將失敗的經驗歸究是父母的不自量力,已多年無和他們聯絡了。
Amy 姐是我的教友﹐她是一個很懂享受的人,但她是提早二十年支取了快樂。她是中級公務員,五年前退休時已月入約四萬元。獨身的她年青時愛週遊列國,嗜好收藏水晶飾物。她最大的投資只有一間自住物業,她在自己還有十年退休前換了一間一千平方尺的單位。她以為自己有退休金,所以一直無儲蓄的習慣。一畢過的退休金贖樓後,已所餘無幾。她在退休後才發覺要維持從前的生活,每月一萬多元的長俸是不夠的。千呎單位對年紀漸老的她,只有打理上的不便,而無居住舒適的感覺。為了應付生活開支,Amy 姐要繼續做傳銷的工作。
我是在旅途中認識何伯和他的太太的。在機場候機室看到這對外表平凡的夫婦,你不會相信他們是頭等機艙乘客。我最驚訝的是他們年青時只時普通打工仔。何伯的女兒在英國讀博士,兒子在出版社工作,二人都是自給自足。他教我:「不要留任何物業和財產給孩子,只會阻礙他們發奮做人。」他和老李是二個世界的人。何伯年青時也很節儉,家中的電器和傢俱,只會破爛才更換。他一有錢便儲中電和滙豐的股票。理由很簡單:因為他在中電打工,用滙豐戶口出糧。現何伯每月最大的煩惱是如何運用股息,因為有六位數字。對於二名一向節儉的老人家來說,一個月有幾十萬用是很不習慣的。最近,何伯告訴我他會把部份股息做善事。本師奶和老公真希望有一天可向何伯夫婦學習呢!
年青時對生活的選擇,可影響我們退休後的生活。正確的理財觀念,對下一代可起示範作用。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